用市场交易的逻辑去衡量一切的时候,等待你的终究是变质的味道。
---题记
《金钱不能买什么》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如今这个发展越来越迅速的时代,金钱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高的位置,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也越来越往“用市场逻辑去解决所有问题的”层面上,然而这是个危险的信号,会腐蚀掉很多东西的其他意义,正如题记中说的那样“当你用市场交易的逻辑去衡量一切的时候,等待你的终究是变质的味道”。
那么为什么用钱去解决一切问题的时候,反而会让有些东西变质呢?
书中说到了两点原因:1. 会带来某种程度上的不公平 2. 会导致腐败,腐蚀我们的生活
书中举到了去医院看病排号的例子,医院出台这个政策本质上是想要贯穿“先到先得”的公平政策,可是当看病人群的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之后,这个排号单就成了稀缺物品,于是很多黄牛党利用这个政策雇人排队,然后再转手以原本几倍的价格转卖出去。
这种情形的出现就打破了“先到先得”的初衷,变成了谁有钱谁先得,但是这种情形用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当你能够用比原来多几倍的价格去购买这个排号单的时候,说明这个这个排号单对你来说更加珍贵,侧面说明你的病情可能更严重,
但这种逻辑的推断有个前提假设,那就是:在参与购买排号单的这些人群中他们的金钱数量是一样的;然而现实生活中,依然有很多病情很严重的人,但是他们却没钱买得起排号单,从人都是平等的维度上来说,用市场的逻辑来交易衡量就会导致道德沉默的不公平。
关于第二点腐蚀我们的生活,我举个自己感触较深的例子,就是把兴趣当成职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很多人都会觉得兴趣能够成为一种爱好,那你实在是太幸运了,然而走过这条路的我告诉你消费兴趣是件多么难熬的战争。
假想一个场景,当我们沉浸在自己的兴趣中的时候是一个怎样的场景?
爱好弹吉他的你可能握起吉他,扫着弦一个下午就过去了;喜欢看书的你,可能不知不觉就已经把书翻到最后一页了; 喜欢打篮球的你,给你一个球,你就可以耍一个午后......
而当我们把这些兴趣拿去出售的时候,这个时候想象一下会是怎样一个场景?
因为要进行一场演出排练,你反复演练着你早已熟透的吉他曲目;为了要出一篇阅读量高的拆书稿,你反复地去揣测大家喜欢看哪些方面的内容,要取一个什么标题才能吸引到他们的注意呢?为了能够打职业,除了篮球的训练外,你可能还要刻意去训练体能,去理解战术,去刻意练习篮球的细节技巧.......
通过这两个场景的描述,各位有没有发现,二者的区别在于想要把你的兴趣职业化的前提就是你得给别人一个交代,也就是说你的这个技能得有能够交易的价值,而平常我们享受兴趣的时候更多是以自己为主,能够让自己爽就够了,所以二者之间的矛盾点在于:让自己爽还是给别人交代之间的冲突。
你可能会问,有没有一种方法,既能让自己爽又能给别人一个交代?对于这个问题,我也一直在思考,现阶段的答案是很难实现,为什么呢?
从表层现象来说二者的主语不同,也就是主动权不一样,主动权带来的掌控感也就会不一样,从深层构造来分析,当你出售自己的兴趣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你得到的是金钱,这背后隐藏着一个隐形的价值观,金钱在某种程度上优于自己的兴趣......
现实生活中意外与惊喜并存,如果你够幸运,你可能不会碰到很大的灾难,但是万一现实生活中的意外出现了呢?你急需更对的金钱去填补这个坑,那怎么办呢?如何获得更多的钱呢?你看了下自己,觉得只能多次而且尽可能的出售自己的兴趣劳动换取金钱。
出售自己的兴趣本身就是一个危险的动作,更何况是多次,在这个多次出售的过程中,你的动作会越来越熟练,到后面渐渐定型了之后,你就很难感受到做事过程本身就是回报的感受,而是把更多的过程忽略,更加关注结果带给你的金钱收益,更可怕的是这个过程的转化是悄无声息的,于是乎你的兴趣就一步一步地被腐化,随之带来的是处在纠结与迷茫中不断内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