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有一种渴望自己正确的心理趋势,这是心理学里一个有趣的理论。
那种做事的过程中就能体会到自己做的就是对的、有意义的感觉,就是这篇文章想要谈的正确感(信念)。
比如,在买一些物品之前,我们总会问自己究竟是“想要”还是“需要”,然后再更理智的做出选择。对于这种经过判断的选择,我们便确信自己是很正确的,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正确感。
再比如,在我们的学生时代,我们总是三五成群,一起读书一起运动,不愿意自己一个人,害怕和别人不一样,以此来获得某种安全感,从而让自己的内心有一种“正确感”,大家都一样多好,就算错了,也是大家一起分担责任。
我们的日常,总是跟着感觉走,也就是跟着经验走,但却很难明白其中的要义。
为什么呢?因为没有一套价值判断体系,先评估,然后做出选择和判断。大多数判断与选择的依据在我们的意识之下,它由过去的经验和认识形成,在潜意识里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那么,你是否和我一样,好奇自己平时是如何做出选择,好奇自己内心的正确感(安全感)从何而来,又如何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种解释是对自己能力的分析和对结果的预估。
我们在生活中选择做什么事情,不做什么事情,考虑的是“能不能”和“要不要”——我们是否有能力做成这件事情和这件事情做成了有多大的收益。
另一种解释是自我实现的预言。说的是行为验证信念的一个理论。
我们一开始就觉得是对的(有正确感存在),这种“对的”(正确感)的信念存在会通过影响我们的行为影响到最后的结果。
为了方便理解,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由于某些原因,先入为主地相信了自己不擅长某事,那么他很可能以后再也不会投注精力在这件事情上,因为他相信那是浪费时间,而如此一来他也便永远无机会发现他是否真正无法擅长某事。
我们基于大脑中既有的信念来构建行为,作出选择,而我们的选择往往又反过来去印证这些信念,就像循环论证一样,你先假设一个命题成立,然后一路往下最后回到“所以该命题成立”。
这与王小波的“伟大的友谊,你信它就有,你不信它就没有。”有异曲同工之处。
放弃自己认为不擅长的事情的同时,也意味着会在自己认为能擅长的事情上投入更多时间,这对于个人发展确实更加有利。这样的选择本身就会给人一种正确感。
当然,正确感还可能源于自信。
自信来自以往成功经验的积累。它是在确定自己和别人的各项条件差不多的情况下,相信别人能做到的自己也能做到的一种心理特质。
那种做事的过程中就能体会到自己做的就是对的、有意义的感觉,我们能把握它吗?
2016.01.30
没怎么说明白,看到的朋友不要笑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