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竹
十几年前我驾车到清远途经怀集印象最深刻的是路边长着一种奇特的竹子,它不像我们南方常见的毛竹,这种竹子不高,竹竿细长,但叶子比毛竹叶大,远看满山遍野都是茂密的竹丛林。今天走在县城到坳仔镇路段上看到的仍是往日景色,不过路边堆满了一排排砍下来的竹子,还有一间又一间加工竹子的简易厂棚。这些晒干后呈浅黄色等待加工的竹子有的平放堆码,有的则斜竖着竹稍相对成团的立在地上,沿着S263省道一字排开,似乎没有尽头。

我和夫人都不相信加工得这么整齐的竹子只用来围园,于是又找了一个看起来有些文化的村民了解,他的回答果然不同,他说这些厘竹是用来出口的。这个回答我相信,想想这些竹子如果仅用于围园,何需用路边众多厂棚里的机器设备来加工?以中国目前的经济水平好像还不需要这样精致的、高成本的篱笆园。 出于好奇我就停车问正在厂棚里工作的女工这竹子有何用途,这个大约三十多岁的女工很努力的用夹杂着普通话的粤语回答,我没听懂,夫人听懂了,说是用来当篱笆围园的。这让我感慨现在居然还有这么年轻的人说不出普通话,以前我在桂林也到过一些偏僻的乡村,虽然那些乡下人也说不好普通话,但至少还能让人听懂,我发现唯独在粤语区里有很多人不鸟普通话,也许他们认为粤语有优势?

这个村民说的厘竹,又称茶杆竹,是怀集的特产,特点是竹杆通直、壁厚、枝细、叶疏、节平、环细、光滑、坚韧、弹性强、不易虫蛀、耐腐蚀,有“钢竹”、“奇竹”的美誊。
根据怀集县的有关资料介绍,自古以来当地村民就用茶秆竹制作竹床、竹椅等家具,或搭棚、围篱笆、当燃料,间或也有木商、竹农砍运一些出县销售。清道光年间,坳仔镇一农民砍野生茶秆竹一捆,随木排放运到广州摆卖,一个英国商人见此竹色泽鲜黄竹质坚韧,便买了几支带回国,受到许多人赞赏。后来,该商人大量收购,供应英国市场,并声明非怀集坳仔茶秆竹不买,这使茶秆竹第一次走出了国门。但使茶秆竹闻名于世的是美国植物学家莫古里(MCGLURE),他于1925年慕名专程到坳仔大同村住了十多天,对茶秆竹的生态环境、质地和出口情况进行了考察,并编入《世界竹子研究》一书。随之怀集茶秆竹销往美国,制成的钓鱼杆每支市场售价最低100美元,高的200—300美元,后来居然用茶秆竹塑化作飞机油箱的零部件。上世纪五十年代苏联用茶秆竹制成“古比雪夫”牌滑雪杆,曾风靡一时,乃至国际滑雪比赛也规定要用茶秆竹制作的滑雪杆。
由于茶秆竹竹质优良,外形美观,已被广泛用于制作台、椅、书架、屏凤、鸟笼、钓杆、禽舍等家具、用具以及花蓝、竹画、竹帘、花盆等工艺品,同时也是建筑、园艺、造优质纸张的上等材料,现在茶秆竹已远销欧、美、澳等40多个国家,出口量近3万吨,成了怀集出口外销的一大产品。
有奇竹必有奇笋,怀集县甘洒镇的麻竹笋肉厚味鲜,软滑脆口,营养价值高,属“无公害”天然蔬菜,是喜筵、酒席常上的头道菜,名曰“出笋”,寓意出芽、开枝、散叶和吉利。我们本想在就餐时品尝一下竹笋的美味,但饭店的服务员说已经过了竹笋的生长季节,都长成竹子了。的确,沿路看到的新竹都已经比人还高,也罢,只好留下遗憾了。这时我觉得饭店提供的茶很有味道,小抿一口就有一股清香回荡在唇齿之间,于是就问服务员这是什么茶,但她说不清楚,只知道是本地茶。当然,怀集也有好茶,有凤岗冷瓮茶、洽水石莹茶、诗洞白崖茶、下帅罗勒茶、蓝钟岳山茶等名茶。我也不管是什么茶,自我感觉好就行,茶是自己喝的,不是买来显摆的,于是就在饭店买了一大袋,也不贵,28元一斤,带回家慢慢品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