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紫轩
是在自行日更第20天后,我才发现有“日更”挑战的。“亏”了?无所谓。
日更于我而言,其实并不算是难事。写字乃是我的“使命”,多年来,几乎习惯了日日涂鸦。不是在废纸上乱写一气,便是在日记本中填满一页,不多不少。琐思碎念无穷尽,奈何笔墨不达意。无需旁人催促提醒,这项“马拉松”式的爱好,早嵌入了我的生命。
小时候,梦想有一张专属于自己的写字台,临窗抒写心情,望窗外杨柳依依。无奈生活逼仄,爱好却在夹缝中茁壮。成年后,如炽的愿望早成为了现实,写字台却成了一种象征。
思想需要在生活的大杂烩中提炼、输出,势能集聚而成必然。如此这般在传统日记本中不懈笔耕,是否也是毅力与恒心的昭显?
现在,在“简书”上日更,只是增加了一扇小窗,举手之劳。
一、不为博得关注而日更。
不迎合,不哗众取宠。表达自己想表达的、擅长的,而不为追求什么热点而“谄媚”。
写文与做人,从某种程度上说,可“窥一斑而知全豹”。更多的时候,在日更过程中,与“同频道”的简友互动点赞,可收获更多的快乐,引发更多的共鸣。
二、不为“挑战”自我而日更。
将之纳入自己的日常生活,日更就不再是听上去困难重重的挑战任务,而只是一种“对话”而已。
从去年底开始,我连续三百多天练钢笔字“打卡”,终发现自己原是个善于坚持的人。那是早饭后的第一项内容,在写字台前坐定,取钢笔一枝,翻阅至昨日用书签隔着的一页,凝神聚息十来分钟,如入无人之境,随之,字便悠悠然在“田”间漫溢。久而久之,成了条件反射。
如今在简书上日更,也只是多一个格式罢了,找个恰当的时间段,挤一挤就充实了。
三、不必非要用一定的格式束缚内容,日更天时、地利、人和。
不似个人公众号那样需要“正儿八经”,在简书上日更于我而言,仿佛在自家小院赏花浇水,好不自在。
在手机上打字,或语音输入皆可,因而以思想与内容为主旨的话,日更是灵活的,抓住一天中的碎片化时间、边角料时间即可。
毕竟,可以在有灵感时,随时随地写下“私密日记”,亦可随时编辑。而相比公众号,搜图需要大量时间,格式要调整,内容需更多整合,面向“公众”,不那么私人化,况且发文须谨慎,若要改,目前只能改五个错别字,大改压根不存在。
四、看自己的潜力值还能提升多少。
若身体无恙,日更只是挤时间的问题。
一个人的潜力是无限的,我只想做更好的自己,而不是浑浑噩噩的自己,从来都是这样。不希望在时光过去一大截时,蓦然回首,一片荒芜一把辛酸泪。
优秀不必只是标签,优秀可以是血液,是骨髓,根植于内心最初的价值观。
五、日更是一种使命感的需要。
“磨刀不误砍柴功”,既然明白了自己的爱好与天赋所在,努力养成这样一种习惯便成了日常必需。不然,岂不是不务“正业”?
在时间的画布上,依次码好思维的痕迹,当哪天需要时,拿来即可,不必“临阵磨枪”,这可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小金库”呢。“利息”水涨船高,不觉间盆满钵满。
“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如是说。成为智者、仁者、勇者,并不是那么高不可攀。
只想说,日更与所谓的智仁勇三者不矛盾,很多事都是触类旁通、滴水穿石的结果。
写,就是在不断输入之后的输出,是学习,是力行,持续突破自己惰性的“短板”。
曾国藩说过:“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
只是写一写,内心想要表达的需要,仅此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