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柴静的《看见》,总是能联想到她讲《穹顶之下》的模样。当时她站在公众面前剖析环境污染,没什么笑容,一脸冷静,声音柔和却坚定。很柴静。
《看见》早在2013年就出版了,我从没想过要买。只是后来机缘巧合,这本书被家人带了回来。又过了好久,我终于捧起来读。故事都是陈年旧事,语言也是大白话。但是人性的复杂性从文字间流淌出来,颠覆了我以前很多看法。
里面大大小小的故事太多,我讲三个。
1
一个叫安华的农村妇女,杀死了她丈夫。
她刺了他二十七刀。死者眼睛睁得很大,一副“难以相信”的表情。
安华被丈夫打了二十年,也忍了二十年,直到最后一次爆发。
安华曾求助过村书记,村里把她丈夫捆在树上打一顿。但结果是丈夫回家之后变本加厉地对待她。妇联五点后下班,她带着孩子在家附近的厕所躲一夜。
安华被判了八年。全村人都为她求情,包括死者的母亲。他们说这个男人“喝醉了谁也不认,一喝酒就拿刀,成宿地闹。”
这不是个例。这些女人遭受丈夫的语言暴力,行为暴力,性虐待……用很卑劣的方式。
曾有女犯在受讯时想说说“这十几年是咋过的”,检察官说不想听她拉家常,“就说杀人这一段”。
2
2006年,虐猫事件。一个穿着高跟鞋的女人照着猫的眼睛踩下去直到踩死,脸上带着笑。女人是一名护士。
“没有人性”,事发之后,大家骂她。她离开单位,离开父母和孩子,不知道去哪里。
记者问她:“你为什么要面带微笑?”
“我笑了吗?”
“你是说你都没察觉到自己脸上带着笑容?”
“是。”
……
“你是说你把它想象成你仇恨的人?”
“对,可以这么理解。”
……
她后来写公开信:“有谁能理解一个离异女人内心的抑郁和对生活的烦闷?正是这份压抑和烦闷,使我对生活丧失信心,致使发泄到无辜小动物身上,成为不光彩的角色。”
这些年,心里痛苦的时候,她把音响开得很大,在音乐的掩盖下大声尖叫。
她的同事曾说:“她太可怜了,连个说的人都没有。”
3
曾经轰动一时的药家鑫案件。
药家鑫开车不小心撞倒了一个骑电动车的女人。但随后,他拿尖刀在她胸腹连刺六刀。
他被执行死刑,才大三。
手段残忍,让人害怕。他为什么这么做?
小学,药家鑫的同学逼着他背自己,不背就给一块钱。老师告诉了他的父亲。他父亲说,小孩子玩儿嘛,我没有帮助他。
中学,有同学打他,按着他的头往墙上撞。他害怕父母说他,不敢说。有一次他上完法制课,回来反抗,说爸爸压迫他。父亲说:“我是你的监护人,当然要管你,不然你犯了错误就要我来承担责任。”
父亲从来没有鼓励过他,这是他的教育方式。而且他找钢琴老师,让老师多打击儿子。“男孩不能宠,我怕他以后给我惹事。”
母亲说药家鑫喜欢动物,狗死了能难过好久,如果看到家里杀活鱼,他害怕得连饭都躲开不吃了,但“怕男的,尤其是他爸。”
在庭审时,药家鑫说:“从小,上初中开始我就特别压抑,经常想自杀,因为除了无休止练琴外,我看不到任何人生希望。”
其实,药家鑫下车查看的时候并没有拿刀。但他后来认为那个女人在记他的车牌号,于是他拿出了刀。有人试着说出药家鑫当时的想法:“他觉得,你记住了车牌号,我爸妈知道了,就饶不了我。这对他来说是天大的事。”
药家鑫在采访时说:“农村人难缠。我害怕她没完没了地缠着我的父母。”
有句话叫“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有没有一种可能,就是这句话反过来说,也对?
人活在世上,都有孤独的时刻。我们对外人礼貌,因为我们知道他们没有必要去承受我们的任何情绪。但对亲近的人,我们会放松自己,会想要诉说,会口无遮拦,因为觉得他们不会离开;会希望得到他们的认可,希望他们高兴,因为在乎他们的感受。
如果连最亲近的人都无法诉说和信任,日复一日,那种绝望……
杀害生命的事实,铁板钉钉。但如果只关心这个,那我们就看不见更多了。
我觉得,对那些伤害其他生命的人,我们感到愤怒、害怕,认为不可原谅,都正常。但有句话我觉得是真理:“唯有完人才够资格向罪人扔石头,但是,完人是没有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