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接到一个朋友的信息“最近怎么样了?”突然觉得很诧异,毕竟很久都没有联系了。之所以用很久这个词,因为连我都不知道到底多长时间没说过话了。
可能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思想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看到这样“陌生”的信息,心里的第一想法还是,是不是有事情找我帮忙,要不是去朋友圈投票还是…
看到信息后的一分钟内,脑海里闪过了无数的场景,无一例外的,都是有事找我。
“最近怎么样了?”
“挺好的啊,还那样呗!”
其实本来想问一句,“你呢?”但由于想尽快结束这段对话,最终还是没有说出口。
“什么回来啊?回来聚聚呗!感觉好久没见了。”
“是啊,好久没见了。回去一定聚聚!”
也许是由于那句好久不见,也许是那四个字回来聚聚,不知怎么我话痨的本质就显现出来了,可能是在现在这样的社会里,能主动找你聊天,不为别的,只为聊天的人真的太少。
一个小时的电话就这样开始,之后我才想起我们曾是那么熟悉的朋友。
可能由于真的很久没有联系,能聊得真的太多太多。不管现在彼此的生活差距有多大,聊天的内容我是否真的能了解,但能听见朋友的声音对我来说都是一种亲切。
有时候,翻看原来的旧照片,会发现许多熟悉而又陌生的面孔,翻看通讯录,会看到许多想说却不知道说什么的听众。曾经的我们那么熟悉,慢慢地,不知是地域的距离还是生活的琐碎,那种熟悉感却在不知不觉中渐行渐远。可能真的是因为好久不联系了吧。
有个朋友我们都亲切的称她为胖嬷,可能我们里面只包括我一个人。其实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说她胖的,因为见过的市面多了之后发现她好像也没有她名字里那么胖。
有的人天生适合做朋友,有的人注定会成为彼此生活中的旅行者。
胖嬷对于我来说就是前面那类人。
记得最开始认识的时候,没什么印象。毕竟那时候年纪小,大家也都不会打扮自己,再加上没说过几句话,只记得有个胖胖的女生。
然后…然后就不知不觉得认识大概两年。我们从陌生的朋友到了食友。
所谓食友,就是只有吃饭的时候才在一起的朋友。
那个时候,仿佛我整个人生就是为吃饭而活的一样,不知道为什么,一有时间就恨不得马上冲出宿舍去吃饭,渐渐地,周围的朋友真的是厌倦了这种出去吃的节奏,于是就有了食友的诞生。
可能胖嬷真的是一个太好说话的人,每次叫她都是随叫随到。然而后来我们再聊天的时候,她说她也并没有我说的那么善良。
可能兴趣相投,又或者她天生善良,慢慢地,在食物的映衬下,我们的友情就这样诞生了。
古人说以诗会友,其实我想说,以食会友也是行得通的。毕竟吃饭的时候会聊天,人总是这样,话说的多了,人也就熟悉了。
高考结束,我们去了两个天差地别的城市,然而,两个话痨的人生却在继续交叉着。
即使现在在不同的地域,还是会时不时的聊天联络。我郁闷时还是会去找她诉说,她悲伤时有时也会在电话那头哭泣,即使我们有着将近10小时的时差。
前一阵,整个人都处于很丧的状态,用我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两个字:心累。然后,就“理所当然”的去骚扰了胖嬷。
熟络的朋友是永远不需要再彼此面前注重仪态的,我知道她是什么样的人,她更知道我是什么样的人。电话里不需要礼貌,更不需要伪装,需要的只是一个听你诉说的人。可能是我的情绪感染了,又可能是我的人格魅力“激励”了她,当然我觉得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胖嬷就像洪河决堤似的对我泪如雨下。生活的不易就这样地打击着这样的一个如花一样的少女。(我承认这句是胖嬷让我说的)
又是一个小时的电话。
我曾经想过,如果我们没有这样频繁的联络的话,我们是否还会继续曾经的那份熟悉。我不知道别人的回答是什么样子的,对我来说,我的回答可能这的会是“不”。
不是因为我对我们的友情没有自信,而是每天都说话和每年才说一句话真的有太大的差别。
有时候联系不需要几小时的长篇大论,可能只是一句简单的“最近怎么样?”“最近在哪玩呢?”。
简单的一句节日问候,一句生日快乐,一句最近好吗,在这样物质的现实世界里,可能都会带给人想不到的感动。人们常说:多个朋友多条路。这无可厚非。然而这样“物质上的需求与得到”的友情,真的我们需要的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