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贬官文化

贬官文化

作者: 青的美好时光 | 来源:发表于2018-12-28 22:44 被阅读17次

                          贬谪诗群诗教案

一、导入

  余秋雨曾说过:“ 中国历史上遭贬谪的官员,常常有饱读诗书之人。贬了官,摔了跤,而后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甚至受贬期间亲热过山水亭阁,足迹所到之处,便成了遗迹。” 那么,这些受到贬谪的文人。他们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进行贬谪诗的学习。首先,我们看一下学习目标。

二、学习目标

  走进被贬文人的内心世界,学习他们身上的高贵品质。

 

三、诗歌赏析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师: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曾称赞他,文起八代之衰。但是他的仕途并不顺畅。今天,让我们跟随他的脚步,走进《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感受韩愈被贬时的内心世界。现在,我们齐读一下诗歌。

生齐读

师:这首诗有没有告诉我们,韩愈因何被贬?

生: 从首联可以看出作者是因为给皇帝上奏章而被贬。

生:韩愈“欲为圣明除弊事”,是想为皇帝除去不好的事情。

师: 那么作者是想为皇帝除去什么弊事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背景介绍。

(PPT)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宪宗派使者前往凤翔迎佛骨,长安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韩愈在这时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论佛骨表》极力劝谏,认为供奉佛骨实在荒唐,要求将佛骨烧毁,不能让天下人被佛骨误导,因而被贬。那么作者借这首诗,想抒发怎样的情感?

生:作者想借“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来表达自己的忠心耿耿的爱国情怀,为了国家,不在乎自己的朽木之身。

生:作者通过写“云横秦岭”,写云弥散在秦岭之上,写出了路途的艰难。

师: 那写云横秦岭,雪拥蓝关,仅仅是写路途的艰难吗?

生:云笼罩秦岭,看不清前面的路,也写出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

生:云和雪给人寒冷之感,写出政治的严寒给作者的内心感受。

师:此次被贬,作者除了坚守自身的刚正,内心迷茫,还有没有其它的情感?

生:作者在首联通过写朝夕对比,写出身份变化之快,写出了内心的愤懑。

师:对,他心中有愤懑、迷茫,你认为韩愈身上最难能可贵的是什么?

生:他虽被贬,但仍坚持自己的刚正不阿。 

师: 对,正是因为他的刚正不阿,有一颗爱国的心,他在潮州虽不到八个月,但仍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一系列为民谋利的工作中。他驱除鳄鱼,奖劝农桑,兴办教育,大修水利,延选人才,传播中原先进文明,从而使当时的蛮荒之地潮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潮州百姓永远记住了韩愈,潮州的山水、路堤、亭台,很多都为纪念韩愈而命名,后人因此赞道:“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 

  这是韩愈在被贬后达到的精神高度,那么和他一起推行“古文运动”的柳宗元被贬后,又有怎样的内心世界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

                            登柳州城楼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师:首先,我们一起看一下本诗的写作背景。

    ( p p t)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这就是著名的“二王八司马”事件。元和十年,柳宗元等人被召至京师,大臣中虽有人主张起用他们,终因有人梗阻,再度贬为边州刺史。柳宗元改谪柳州刺史。诗人到达柳州以后,登楼之际,面对满目异乡风物,不禁百感交集,写成了这首诗。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歌,思考本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生:首联作者运用夸张手法抒发了内心的愁思,而且是铺天盖地的愁 。

生:“江流曲似九回肠”运用比喻、用典的手法写出了作者内心有着像司马迁一样的伤痛。

生:“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里面的惊风密雨给人很压抑的感觉。

师:在这个句子里的“芙蓉”“薜荔”在屈原的笔下也出现过。他曾说,“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揽木根以結芷兮,贯薜荔之落蕊”(我掘取了细根把白芷拴上,又穿上了薜荔花落下的花朵),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芙蓉”“薜荔”象征了什么?

生:一种高尚的人格,也就代表着柳宗元和他的朋友的精神品格。

师:对,那么“惊”“乱”“密”“斜四个字”写出了像风雨一样的反动势力的什么特点?

生:“惊”写出伤害的突如其来。“乱”“斜”写出无不用其极。“密”写出了频率之高。

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反动势力和自己的态度是怎样的?

生:对反动势力的痛恨,和对自身高洁品质的肯定。

师:柳宗元在这首诗中还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生:尾联还写出了作者对战友的思念。

师:总的来说,你认为柳宗元身上最高贵的地方在哪?

生:虽满心痛恨,但是仍能看到并坚守自身的高洁。

师:(ppt)柳宗元在柳州虽内心痛苦,却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实事,促进了柳州地方经济、文明的发展,在当地历史上留下了及其深远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至今仍然存在,以至于现在柳州有些老百姓一说市长两字,首先想到的只有柳宗元。柳州百姓热爱柳宗元,并非因他是唐宋八大家,而是因为柳宗元作为柳州本地父母官,真心实意勤勤恳恳为民办实事,做好事。

师:这是柳宗元的精神高度,那么和他一起经历宦海沉浮的刘禹锡,在被贬后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呢?

                              游玄都观                                 

                                  刘禹锡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师:贞元二十一年,刘禹锡和柳宗元一起参加了王叔文的政治革新且被贬。到了元和十年(815),朝廷把他们召回京城,刘禹锡写了《游玄都观》这首诗,使得他们再次被贬,这首诗究竟讲了什么内容?

生:写人们去玄都观看桃花,这些桃花是刘郎走了以后栽的。

师:刘郎指谁?

生:刘禹锡。

师:所有的桃树都是刘禹锡被贬离开后栽的。结合刘禹锡的政治经历,那么这里受人喜欢的桃花,还可以指什么?

生:指反对他的权贵。

师:有道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桃花是轻薄和短命的象征,所谓“癫狂柳絮因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所以刘禹锡又触犯了权贵,一贬就是十四年。十四年后,他又回来了,又写了一首《再游玄都观》。

                    再游玄都观                             

                              刘禹锡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师:同学们,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生:我刘禹锡回来了,那些桃花还有种树的道士哪里去了。

师:从这两首诗里可以看出刘禹锡最可贵的是什么?

生: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

生:刘禹锡虽被贬但仍然乐观。

师:对,可贵的就是他心里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豁达与向上,“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积极与豪放。所以他被称为“诗豪”和柳宗元、韩愈一样魅力永存。那么,宋朝的苏轼,在被贬的时候,有怎样的内心世界,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定风波》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师:首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苏轼被贬黄州的经历。

( p p t)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因为作了讽刺变法弊端的诗作,以“谤讪朝廷”之罪名,被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四个多月后,苏轼被贬黄州,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一日到达贬所黄州,在黄州待了四年多的时间。本诗是苏东坡在被贬黄州第三年写的词。同学们齐读这首诗,思考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的情感?

生齐读

生:作者通过诗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写出他根本不畏惧风雨。

生:“回首向来萧洒处,也无风雨也无晴”也写出了在作者的内心深处已经无所谓晴天雨天。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有道理,那这里面的风雨,仅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

生:也可以理解为是政治风雨,作者已经在精神上获得了超脱,那些宦海沉浮可以一笑置之。

师:作者在被贬黄州第三年曾经写过一首《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来写内心的孤独。那么在这首词里,作者已经“也无风雨也无晴”了。是什么促使作者的内心发生了变化?我们看看能否从《定风波》得到答案。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

小组讨论

生:老师,我感觉是作者的一种平民身份让他在精神上获得了一种精神超脱。

师:你是从哪得出的?

生:在古代,乘坐马车是官员身份的象征。所以“竹杖芒鞋轻胜马”可以理解为在作者心里,平民的身份胜过官员的身份,官场上的蝇营狗苟、风风雨雨和他没有关系,由此获得一种超脱。

师:你透过纸背,已经感受到了苏轼的内心世界。同学们还记不记得那首《越谣歌》?“君乘车,我戴笠,他日相逢下车揖,君担簦,我跨马,他日相逢为君下 ”,里面的乘车和跨马是达官贵人身份的象征,戴笠和担簦是老百姓身份的象征,所以刚才这位同学说得很有道理。当然作者在这场雨中,除了拄竹杖穿芒鞋,还披了蓑衣。同学们能想起哪些关于蓑衣的诗句?

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生: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师:通过以上两位同学的回答,我们可以感受到蓑衣这个意象多和什么联系在一起?

生:和田园生活、隐士联系在一起。

师:那么“一蓑烟雨任平生”怎么理解?

生:可以理解为作者心中的归隐思想,出世思想让作者无所谓风雨,精神上获得超脱。

师:很有道理。总的来说,被贬黄州,因为道家思想和平民思想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余秋雨说:“中国历史上,许多人觉悟在过于苍老的暮年,换言之,成熟在过了季节的年岁,刚要享用成熟所带来的恩惠,脚步却已踉跄蹒跚;与他们相比,苏东坡真是好命。”

四、归纳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走近了遭遇贬谪的刘禹锡、柳宗元、韩愈和苏轼的内心世界,我们感觉学习他们身上的哪些品质?

生:学习韩愈、柳宗元在被贬内心凄凉孤独的情况下仍造福一方的高贵品质。

生:学习刘禹锡的乐观,苏轼的豁达。

生:学习他们如清流般地存在,坚守自己信仰的品格。

师:同学们还知道那些被贬的文人以及他们的作品?

生: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盖西伯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西伯、屈原都是被贬的人,但他们的作品都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闪光。。

生:李白被赐金放还,写下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千古名句。

生:大义者如仲淹也写下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影响了一代代的中国人 。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这些被贬的文人,他们的不幸造就了文坛的大幸;他们的坎坷,成就了文坛的辉煌。也正因为一次次的贬官,中华文坛上才不会是千篇一律的歌功颂德,吟风弄月。才有了壮志未酬,怀才不遇,怀古伤今,以抒其愤。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如他们一样,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相关文章

  • 贬官文化

    贬谪诗群诗教案 一、导入 余秋雨曾说过:“ 中国历史上遭贬谪的官员,常常有饱读诗书之...

  • 贬官文化

    “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位可称之为‘贬官文化'。随之而来,许多文化遗迹也就是贬官行迹。贬官失了宠,摔...

  • 只问深情,无问西东

    《文化苦旅》中,作者余秋雨这样评价道:“中国历史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位可称之为‘贬官文化’。贬官失了宠,摔了跤...

  • Dream & Freedom:绍兴-鲁迅故居、青藤书屋徐渭(四

    江南自古多才子,江南的文化,是一种带有悲剧性格的贬官文化。而江南文化的性格,成为了江南才子笔下一种典型的文化性格。...

  • 贬官诗

    一、导入 中国历史上因遭贬谪的官员,常常有饱读诗书之人。贬了官,失了宠,摔了跤,悲剧意识就来了。这样一来,文章有...

  • 贬官,很惨吗??——唐宋贬官背后的花式人生

    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已经在永州生活了十年的柳宗元,接到朝廷诏书,马不停蹄地赶回长安。 十年前,唐宪宗曾...

  • 文学常识

    文学文化常识1:表示降低官职、被贬官的词(1)迁:调动改派。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调职,“左迁,迁谪"表削职...

  • 不欺人

    一个人不自欺、不欺人,那么谁又能欺骗得了你呢? 苏轼一生历经波折,在朝、外放、贬官、还朝、外放、贬官,大起大...

  • 苏轼:比情商更重要的,是逆商

    江湖不远,日后常见! 他的生活状态:不是被贬官,就是奔波在正在被贬官的路上。他的爱情:一生有三位深爱他的妻子,却都...

  • 少年情怀

    儿子最近学习了《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他昨天突发感想,称喜欢欧阳修,滕子京和范仲淹这样的人,贬官就贬官...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贬官文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jdy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