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晓璃
写在前面的话:
对于很多即将走入社会、步入职场的毕业生而言,如何选择第一份工作,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课题。
你是不是有这样的困惑,那就是学的专业不是你喜欢的,但你也不知道喜欢什么,只知道不喜欢什么?
那么,该如何选择自己的第一份职业呢?
这篇文章,谨从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给到各位毕业生几点建议,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和帮助。
一、
大三下学期,我和很多人一样,面临着一个重大的抉择:考研还是就业?
在那个时候,我的迷茫和焦虑和你们一样。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学的是会计专业;
和很多人一样,我学这个专业“纯属意外”,并且从大三学习专业课开始,我就对这个专业就产生了深深的抵触感。
“如果可能,打死我也不做会计!”
我对着习题本上那一串串看着让我发懵的会计分录,暗暗发誓道。
“你考虑报考我这边的研究生吗?如果你报考,我可以给你做些辅导,不难的。”
一天,我们院的副院长(也是会计系的研究生导师)突然这样问我。
我满脸狐疑地看着她:“可是老师,我对会计不感兴趣啊。”
“不感兴趣?有可能只是你没用心。我带过你们班的会计课,看你的反应也是很快啊,你用点心,可能就会感兴趣了。”她说。
我的头摇着像拨浪鼓,拒绝了她的好意。
事实上,当时的我也在准备考研,意向的专业方向是管理科学与工程。
说起来,我也仔细盘算过,反正我认为自己是不喜欢会计的,而在管院开设的学科里,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的专业性较弱,而管理科学与工程是我们管理学院的金字招牌专业,并且听说就业很不错,拿的薪资都很高,所以我暗地里去蹭那个系的课,并如愿勾搭上了一名研究生导师,决定报考这个方向,毕业后赚大钱。
然而考研成绩公布后,才发现没有达到分数线,我又不愿接受调剂,便开始了求职历程。
二、
这个过程颇具戏剧性。
由于骨子里不想做会计,同时我又渴望赚取高收入,于是在学校的招聘信息里,我看到一家外资IT公司招软件工程师,我不知道这个职业是做什么的,但显然被对方给出的薪资待遇打动了,便撞起胆子给对方打了电话,声称自己是会计专业的,但对计算机感兴趣,想来参加面试,云云。
对方的人事欣然同意,并让我第二天上午跟着计算机系的学生乘坐公司大巴车,来公司谈一谈。
我如约来到了公司。
先是有人带领我们参观,只见诺大的办公室里,都是一个一个的格子间,里面的工作人员都对着电脑前的一大堆我不认识的代码,辛勤地工作着。
我好奇地问了一个工作人员:“能和我说说,你每天的工作内容是什么吗?”
对方告诉我,他的工作内容其实就是从一堆代码中找到bug,然后进行修复。
我听着有一股不祥的预感,这份工作虽然待遇很高,但好像我不会啊......
这个时候,一个长发职业装的美女走了进来,大声说:“昨天给我打电话的那个会计专业的女生,来了吗?如果来了,到我办公室来一趟。”
我的内心打起了退堂鼓,没有应答,仓惶地溜走了。
我还应聘过广告公司的文案策划,但是在面试那一关被刷下来了,事后我不甘心打电话去问原因,只听电话那头的人告诉我:“面试官觉得你的思维缺乏创意性,不太符合我们的岗位要求。”
我也应聘过销售,但是对方要求喝酒应酬,我做不了;
我还应聘过文员,但被对方公司的HR告诉我,如果我去应聘文员,无异于自毁前程,并且告诫我,如果真的不知道要做什么,与其做些没有技术含量的杂七杂八的工作,不如立足本专业找份会计工作。
频频试错之后,我对自己的认知有三点:
1、会计系女生,非创意类思维,更倾向于条理清晰的逻辑性思维;
2、除了会计,其他专业毫无基础,对于高收入高门槛的工作,只能望洋兴叹;
3、比起薪资,其实我更在乎身体健康和未来职业的发展路径,所以一来不考虑需要喝酒应酬的销售工作,二来更不会去选择毫无技术含量和发展空间的行政文员类工作。
明白这三点之后,会计这份职业还是有我所看重的价值的。
在同学的建议下,我找到了大学辅导员,经介绍来到一家军工企业实习,岗位是出纳,然而这次实习经历挫伤了我的锐气,这才发现自己“眼高手低”:在实习的当月,发票开错18张,现金支票开错12张,纳税申报表更是填写的一塌糊涂......
我就这样成功地被主管劝退了。
三、
在一连串的现实打击面前,我开始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为客观的思考。
这段期间的我向学长们进行请教和打听,总结出三条重要的就业原则。
1、一定要选择具备职业成长性的行业,且三五年内发展势头良好;
毕业一开始的一到三年,是打基础的关键时刻,所以在行业选择上面,不要一味贪图高薪,更要结合你的专业背景,选择专业成长性高(也就意味着专业难度较大)的行业,打磨自己的专业实力。
在会计领域,工业企业里的成本核算难度是众所周知的。
人们也常说,如果你能胜任制造业的全盘账务工作,再往其他行业跳槽就非常容易了,因为其他行业的账务处理难度比制造业要简单的多。
而在行业发展趋势上,就没必要苛求十年二十年长久不衰了,因为任何行业和企业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只要保证三五年内的发展势头良好足以。
因为行业在变,你也在变;
过了三五年,即便行业衰落了,但你的能力提升了,自然就能拿下新的机会。
所以,我很快排除了商业、房地产甚至餐饮行业的会计工作,将目标锁定在了制造行业。
2、在企业规模的选择上,如果可以最好去大公司;
这是当时一个工作三年的学长给我的建议和忠告。
原因很简单,一个刚毕业的学生,如果去不规范的小公司,得到的锻炼和成长是有限的,很多小公司的人才培养和培训体系并不完善,他们更需要独当一面的“多能手”,而一个毫无社会经验的毕业生去小公司,由于缺乏职场经验和辨别能力,很容易变成打杂的小工,不利于专业度的提升。
再站到三五年后跳槽的角度来看。
在大企业历练过的职场人,往往很受中小企业的欢迎,因为这些人在大企业受过正规训练,对于很多规章制度了然于胸,到了中小企业,反而能够容易发现管理上的漏洞,从而帮助中小企业规范管理,带来更大的价值。
但如果你开始去了小公司,未来想要跳槽到达公司,难度可想而知。
3、做事勤快点儿,手脚麻利点儿,多与人为善;
每个人在职场中的发展,离不开直属领导的栽培和提携。
问题是,主管会欣赏什么样的员工呢?
换位思考下,你就不难得到答案。
所以,如果一开始你没有工作经验和方法,听话照做就是最简单的捷径。
在你接到任务的时候,也许你心有各种疑惑,也请将这些困惑放在一边,先按照领导交代的方法做好之后,你再细细体会,方能察觉到其中的奥妙。
四、
确立了这三点之后,很快我就来到了一家冰箱厂。
人事主管说,为了让我们对生产流程和工艺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知,需要我们在车间实习3-6个月不等,再根据表现安排对口部门的相关岗位。
在炽热的7月,我的第一份工作就在挥汗如雨的冰箱生产车间开始了。
夏天正好是冰箱生产的旺季,每天早上我们五点半坐厂车来到车间,六点半流水线开始运转,中午休息一个小时,一直干到晚上六点半下班。
有的时候遇到紧急的订单,可能还需要加班到八点左右。
就在那种劳动强度下,为了让自己过得舒服点儿,我做了两个尝试:
一是在保证完成我这个工位生产任务的前提下,我改进了作业方法,能做到让我自己每干二十分钟就能休息个三分钟;
二是给工段上的工友们讲段子说笑话,这样时间会过得很快,那个时候自己特别有存在感,工友们每天都喜欢我给他们说新鲜的故事,如果哪天我请假了,他们会四处打听我的情况,他们说自从我来到工段上,干活也感觉不到累了,往往在欢声笑语中,一天的时间就过去了......
要知道,当时很多毕业生都受不了车间艰苦的环境和高强度劳动,纷纷离职了。
我靠着上面两大本领渐渐适应了下来,并且事实证明,我适应的相当不错,在工友中享有一定的口碑和声誉,他们都说我这个大学生没架子、积极开朗,能够和大伙儿打成一片。
很快我的表现被领导层知道了,基于车间反馈,他们把我安排到了财务部的一个重要岗位上,那就是,涉外会计。
我们当时冰箱厂的销量有70%左右都是出口外销,所以在那家冰箱厂,出口部是他们的核心业务部门,而辅助出口核算的涉外会计岗位,在高层领导的心目中享有重要的地位。
而我之所以获得这样的机会,除了自己的努力之外,还和我的师傅(前涉外会计)被提拔有关。
领导最初的意图就是,让师傅把我带出来,再把我的师傅调到更为重要的岗位。
但一年之后,出现了极为戏剧化的结果。
师傅对我印象特别好,他觉得我为人可圈可点,做事也很不错,按照他的话说,是个“可塑之才”。
在过完年回来上班的时候,他给我做了一番职业规划。
他的意思大概是——
在大公司不能恋战太久,他自己在这家厂干了十年来了,深知想要晋升是多么艰难,并且这个厂最辉煌的几年已经过去了,发展空间不会太大,如果不是为了还房贷,他早就不想干了,所以他认为,我最应该考虑的是利用这个厂的“光环效应”,趁着年轻赶紧跳槽到一家成长型企业,如果机会合适,不出两年就能做到主办会计的职位。
至于选择怎样的企业,他让我多跟他去人才市场转转,碰碰机会。
于是在我师傅这位“贵人”的指点和参谋下,很快我就应聘到了一家公司,这家公司总部在青岛,当时在合肥这边成立生产基地不到两年,也和这家冰箱厂有业务往来。
这个基地的财务主管当时毕业不到三年,财务部门里有不少是年龄较大的老大姐,她急需培养一个年轻的新人作为左膀右臂,而我恰好就成了这样一个“幸运儿”。
就这样,在我从上家冰箱厂干了一年跳槽到这家公司之后,年纪轻轻就坐上了主办会计的岗位。
五、
如果让我给今天的毕业生3条建议,我依然认为:
1、一定要选择具备职业成长性的行业,且三五年内发展势头良好;
2、在企业规模的选择上,如果可以最好去大公司;
3、做事勤快点儿,手脚麻利点儿,多与人为善。
前两点是在选择之前重点考量的,后面这点是在选择之后务必注意的。
因为你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潜能有多大;
而你更不知道的是,对你的命运起到关键作用的“贵人”,恰恰可能就在你的身边。
我特别喜欢雷军说的一段话,大意是对于很多毕业生而言,在选择职业的时候,不妨“看五年,想三年,认认真真做好一两年。”
当我今天再次回顾自己毕业时的第一份工作经历,恰好印证了这句话。
“看五年”:通过一切实习机会和面试,以及向毕业的学长们请教等方式,确立目标行业,以及了解未来的发展方向;
“想三年”:结合自己的价值观、意愿和经历背景,想一想未来3年要怎么走;
“认认真真做好一两年”:没有眼前的事情就没有未来,如果你当下没有更好的选择,不妨踏踏实实把事情做好,和周围人保持良好的关系,没准就会迎来意想不到的好机会。
综上所述,很少有人一毕业就能得到所谓理想的工作,真正理想的工作,是在你适应的过程中,通过心态的调整、能力的提升以及外在机会的多重作用下,脚踏实地、步步为营的结果。
以上。
作者简介:赵晓璃,资深职业生涯规划师,国家心理咨询师,职场作家。著有以职业咨询案例分析为素材的职场畅销书《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设计》,成为职业规划领域为数不多的咨询实战及个人发展实用书籍。2018年职业规划及工作方法干货类新书《从极简到极致:在擅长的领域做一个厉害的人》被评为2018年度经管类十大好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