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竞争是连接人与人之间的桥梁,因为竞争,我们有了共事的伙伴;因为竞争,方能显出彼此的价值。竞争对手越优秀,说明你的价值越高。面对竞争对手,恶言相向甚至使用卑劣的手段其实是最不理智的做法。佛祖说过:“恨不消恨,端赖爱止。”友善地拥抱对手,以平和的态度对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能让彼此处于双赢状态才是理智的思维。
常规思维所得到的知识是并不完全可靠,与认知思维不同的还有直觉的思维、证悟的思维,它们与禅宗的思维是相契合的,也就是非对象化的思维。一认知,就有主体、客体,就有对立;一书写,就有书写对象,就有对立。突破二元论的对立,回到心上,当下彻悟,直抵心源,这就超越了感官的认识能力。
记得王博教授曾指出:“浑沌是在儵与忽的善意中死去的,就像海鸟在鲁侯的善意中死去,就像人们在儒家的善意中经历磨难。无论如何,‘凿’代表的都是对于对象的‘粗暴的’改变。而在这种改变的过程中,我们总免不了以己度人,以自己的标准来塑造他者。当他者成为自己或者自己的影子的时候,他者就消失了,剩下的只是一个单调而苍白的世界。”(《庄子哲学》)
这是从个性的角度去谈的一个问题,当我们己所欲而施于人的时候,虽然出于善意或本能,但结果却破坏了别人的个性,每个人都变成一样的,世界变成平面的,个体性特征消失殆尽,这对于每个个体来说都是可悲的。

人能认识万物,以为也能认识自己。但是,正如尼采所说,人离自己最远。因为人对自己隐藏得更深。
人首先看到的是自身之外的世界,首先关注的也是自己之外的有限事物;而当他关注自己时,首先也是从自身之外的有限事物来理解自己,或者进而从与自身之外的有条件物的关系去认识自己。所以,人始终纠缠在与有条件物的对待中去看待自己。很多人都有这种体会,旁观某些事物时,对于其中的规律和原理看得非常清楚。但一旦事情到了自己的身上,往往就“当局者迷”,自己倒不知道怎么做才好。
人很难形成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开阔的思维格局,宽广的心怀胸襟,去面对日益更新、极速运转的现实生活,很容易坠入庄子所说的“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齐物论》)的境地。我们并不需要慢生活,而是需要真实的生活,需要无为而无不为,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认识自己,心理学上叫自我知觉。心理学研究表明,认为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比自己实际是怎样的一个人更为重要。自我认识正确,就能在心理上控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恰到好处。
人们头脑中存在的两个“频道”,社会心理学称之为“主我”和“宾我”。
人们在与其他人交流的同时,也需要自我的内向交流。当“宾我”向“主我”发出行动的命令时,“主我”或是唯命是从,或是拒不执行,当“主我”向“宾我”就某事提出质疑时,“宾我”或是对答如流,或是闷声不响。人们常说的思想矛盾、自我斗争,就是“主我”与“宾我”所产生的对立状态。
先认识自己,必须先从微观和宏观这两个“视角”的“结合点”上去对准“焦距”,全方位地审视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不足,也要看到自己的长处,这样才能生活中扬长避短,客观真实。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