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很像是乱炖的大杂烩,每个理论背后挖开都可以是一个深坑,而这里却只是尽量简单的提及了一下。这里提及下,那里提及下,虽然不深、但是覆盖点多啊……汇聚成一起,企图压缩在一本书里描绘出一种丰盈、独特、完整且又自足的人生。
作者是浙大的一位心理学的博士,他怀着覆盖面广泛的视角,说了以下7个侧面:
( ´ ▽ ` )ノ没错,这位前辈就是各种罗列!
这本书里展现了一些你原先未曾想到、未曾看到,但其实又很重要的东西。这些东西开始一点一点的撬动你头脑中某些坚固或者凝结已久的结构,使它们开始松动,并发生新的可能。
01.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时间
活在「全部的现在」:从当下出发,联结过去与未来
「郑重」的对待时间:不敷衍、不迟疑、不摇摆,聚焦当前的事情,自觉而专注的投入。
Part 01.远期未来与近期未来
「想想5年后你会做些什么,过着怎样的生活?」
做远景规划时,往往会缺乏可行性。而对于近在眼前的事情,人们又会倾向去做简单容易的事情,从而回避掉更有意义更有挑战性的事情。
处理策略:
①使远期未来的目标更加具体化、情景化和可实施
②降低近期未来中的「非期望行为」的便利性,比如在赶论文期间删掉游戏等等
Part 02.把时间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
如何判断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做?作者采铜提出了「收益值」和「半衰期」的概念,并称之为「采铜法则」。
( ´ ▽ ` )但其实这个「采铜法则」也就是经典的「四象限法则」的另外一种替换了新鲜词汇的说法啦,本质上是一样哒。
「收益值」对应「紧急度(目前是否有需要) 」,「半衰期」对应「重要度(对长期造成的影响)」。
关于四象限法则的具体说明可以参照这篇 → 《时间投资法》
02.即刻行动
「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不管怎样,只要开始就好。一件看上去繁难的事,只要开始做了,就会变的越来越容易。
Part 01.推出一个人的最小化可行产品
把「未完成」的做事习惯往前一步,变成「已完成」的做事习惯。而不是一直在做准备……
「先做好准备再上场」观念的一个致命问题是:你永远都无法完全准备好。
总有我们还未顾及的问题,总有我们能力上的短板,总有我们未搜罗完全的信息。可因此我们就要一直准备下去吗?当然不是。只有你做出了实实在在的东西,你的思路才会清晰,才能得以切实的锻炼,视野才会更加开阔。
//就比如你看到的这篇读书笔记,它看起来当然不够好,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先写完再说
Part 02.把批评当作一种信息对待
拿出你的「最小化可行产品」还只是一个开始。之后的进程是:①不断获得反馈 ②在反馈中进行迭代优化
批评本身(很可能)包含了有价值的信息,所以批评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帮助。
所以,整个处理流程整理一下就是:
①克服「过度准备」的惯性,向前一步,把未完成的事情完成
②克服「自我防卫」的心态,乐于接受反面意见并加以慎重的审视
③克服「沉没成本」的固执,有勇气否定并重新构造自己的产品
03.学习
Part 01.技能才是学习的终点
只有最后能够作用于现实的学习,才是唯一有效的学习。技能才是学习知识的终点。
也就是说,你掌握了多少,并不取决于你「记忆」了多少知识以及知识的关联,而是取决于你能够「调用」多少知识及知识关联。
作者的这个观点和《刻意练习》中的观点不谋而合,关于刻意练习,可以参见这篇 → 《刻意练习》
几种常见学习方法的有效性评定:
↑来自Dunlosky等多名心理学家于2013年发表的一篇文献综述
04.思维
简化,是清晰思考的前提。把原本繁复的内容梳理、整合、精简完成后,我们的头脑才能腾出空间,处理其他的信息和进行更复杂更精微的思考。
Part 01.过滤没有价值的信息
Part 02.培养简洁的表达能力
05.探索
Part 01.探索者
一个大学生企图成为一个主动的探索者,具体应该怎么做?
Part 02.请坚持你的独特
不需要为了追求社会认同而做事。不需要拼命迎合主流标准,说大家喜欢听的话、做大家喜欢的事。如果你在某些方面是独特的,坚持独特性也没什么不好。
(。・∀・)ノ 最后,希望你能够用更加勇敢和开阔的方式去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