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李松蔚认知思维(四)

李松蔚认知思维(四)

作者: 心理咨询师九儿 | 来源:发表于2019-05-17 08:40 被阅读0次
    李松蔚认知思维(四)

    上节课,我们讲到了头脑里的信念,信念就像一副眼镜,是你恼海里那些隐蔽的决策体系,根据这些决策体系,对某些事情你会很快得出结论,比如开会的时候,你对老板的决策有不同的看法,你会很自然的想,没办法,老板已经决定了,我只要闭上嘴,按他说的做就好。你抱怨同事不给力,你会很自然的想遇到这种同事,没办法,只能怪我倒霉。跟家人吵架的时候,你会觉得不是我的错,没办法,我只能强硬到底,很多时候我们觉得没办法,不可能。但他们只是透过信念这副眼镜产生的一种想法。而这副眼镜在帮我们做决策的时候,也过滤掉了很多可能性。

    很多人就会想,那我们就打破这副眼镜儿,换一副眼镜,说的简单,但怎么可能说换就换啊,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没有信心,我们就告诉他,不会啊,你超棒的!我们都很喜欢呢,我们赞美他,发自内心的赞美,赞美多了,是不是他就换上一副眼镜了?没那么简单。那要怎么做呢?今天我们要讲的四个字,认知升级,

    来,先听一个例子。

    一个读者写信给我,她不喜欢现在的工作,做的是流水线,与此同时,有一份让他很心动的职业,却是一家创业公司薪水不高,更何况前途未卜。而现在的工作虽然无聊,待遇却很好,这让他和家人都很纠结,如果给的钱一样,他肯定换到创业公司,但钱真的也很重要她给我写信是希望得到一点指点。

    我说。就算我建议你换工作,你也不会听吧,

    她说,对对,对。我就是被钱捆绑住了。

    我说钱很重要,你先算一下,两份工作的年薪大概相差多少?

    她告诉我之前的发展前景不确定,第一年来说相差足有5万块。

    我说:那我建议你不要换工作了,但是你要写一句话,让自己记住最好贴到什么墙上,这样你未来怀疑自己选择的时候可以抬头去看。

    她问是什么话。

    我说:你就写,我用现在的人生多换了5万块钱,我觉得值!

    我发过去他就没再回复了,过了几个月她写信告诉我她换了工作。

    李松蔚认知思维(四)

    你可能觉得有点莫名其妙。

    最后这句话有什么魔力吗?怎么他听完以后会有那么大反应?5万块钱,不是我告诉她的,是她自己说的,他肯定反复思考过这个问题,但是它是怎么思考的呢?我估计是:哎呀,那份工作的风险太大了,不行不行,注意这句“不行不行”,这就是上节课我们说的信念,好,现在我们来说认知升级,认知升级是什么意思呢?不是说摘掉眼镜儿,是觉察到自己戴了一副眼镜。

    站到一个更高的视角,看到自己戴眼镜的样子,她的眼镜是在强调新工作的风险,这是他观察世界做出判断的角度,角度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它挡住了一些信息。

    这个读者考虑了那么久,但她居然没有评估过风险有多大?能不能承受?他的思维是什么呢?就是一句话:不行,不行是一个说法,是眼镜给到他的一个判断,不是具体的评估,得到不行这个结论对他来说已经足够了,都已经说不行了,还想怎样啊?

    就像课程一开始我列举的那些情景,我们脑海里第一个蹦出的念头就是不行、没办法,意识思维就停在了这里。在认知疗法里,这样的信念叫做灾难化思维,灾难化思维最大的问题,不在于它会放大那些不好的部分。而在于它让人停止思考,不行、不可以、太可怕,用这种情绪性的语言作为最终结论,它就像西游记里孙悟空用金箍棒划出一个圈子,在这个圈子里安全的。可是圈子外边是什么呢?不行,不要去看,外面很可怕,你觉得外面很可怕,OK,但是可怕的是什么呢?你没有看,你觉得你不用看。好,你知道你没有看,这就够了,这就叫认知升级。

    李松蔚认知思维(四)

    认知升级,不代表着你变得全能,变得聪明,你只是知道,在原来世界之外,还有世界。原来那里是不存在的,它都是一片黑暗。而是根本就什么都没有,只有两个字,不行,这就叫画地为牢,所以认知升级之后的关键点,在于找到过去说不行的那些地方,去多问一句,如果真的走到圈外,又会怎样呢?我不真的走,我看一看总行吧,不要小看这个看看的过程,哪怕只是只是在脑子里想一想,在认知疗法里都是一个关键步骤,叫想象暴露。暴露是应对很多心理问题的有效手段,它最核心的一点就是改变。你面对问题的姿态,我们习惯的姿态是回避。换一个轻松点的安全点的问题来想,现在我们要求自己暴露在这个问题面前,不回避,开始的时候有点紧张,但是很快,可能几分钟感觉就不一样了。

    你会发现这个所谓的风险,自己看不就是5万块钱嘛!5万块钱可不可怕呢?可怕,但不是完全不可以通过对这个风险进行评估,也就是你觉得咱不行的这个地方,想一想为什么不行?改变就发生了,原本你的想法就像在舒适圈里。外面不存在任何可能,现在有可能了,当然。你还是可能选保险的选项,毕竟5万块钱是一大笔钱,对你现阶段很重要,但你最起码知道了什么时候可以从圈子里跳出去,只要跳出去的价值超过5万块的时候,你有很多选择,你要做的就是拨开畏惧的情绪,跳出去看一看,仔细评估每一个选择的收益和风险,这时候的答案,自然也就出来了。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很多不行,不可能做不到的领域,对不对呢?不知道,因为他们当中的绝大部分都没有经过检验,只是我们戴着眼镜给了一个简单粗暴的结论,当我们试着去触碰这个结论结论的时候,自动化思维刘拉响了警报,说不可以,怎么可能呢?但是你看到这个过程就有多看一眼,有这样一个说法,很多体育赛事的世界纪录都是阶段性连续打破的,什么叫阶段性连续打破呢?就是一个记录,可以保持很多年,一直不能被打破,然后在某次比赛中突然被一个运动员打破了。有意思的是,接下来一段时间就会有好几个人接二连三的翻新这个记录,就像牛人都商量好了,要在一段时间里扎堆儿出现一样。

    李松蔚认知思维(四)

    比如百米赛跑的世界纪录,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十秒以内,1960年6月,西德运动员,阿兰-哈利首次把100米的成绩提高到十秒。这个记录保持了多少多久呢?整整八年,八年当中,有十个人跑出了同样的成绩,但就是始终打不破十秒的记录,这个状态一直保持到1968年6月。美国选手吉姆海因斯在美国锦标赛中创创造了9.9秒的世界纪录。然后就在同一年,另外两个美国选手Rain和rumsmith也分别跑了九秒九。这是手动计时的记录,之后改成了电子计时,只用了四个月时间,吉姆-海因斯音斯又创造了世界纪录,9.95秒。这三个人横空出世,相继闯进十秒大关,前后相差不超过半年。

    这之后,9.95秒成了新的世界,记录一直没有被打破,这次保持的时间更长,15年。没有一个人打破。直到1983年,美国选手加尔文-史密斯重新创造了新的记录,9.93秒。然后牛人又一次扎堆儿出现了。仅仅一年之后,1984年,卡尔-刘易斯和本-约翰逊就把这个纪录提高了9.92秒,是不是很有戏剧性呢?那么多年无人问鼎,忽然之间,好几个人都来挑战这个记录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首先要怪医生,1935年就有医学界的代表声称,人类肌肉纤维所能承受的运动极限绝对不会超过十米每秒,所以,人类跑100米的最快时间不会低于十秒,这就成了一个信念,统治了短跑界几十年,每一个运动员都在想:人类的极限就是百米十秒,他们戴着眼镜儿,就不会去看如何超越这个极限。而只是要跑到十秒就欢欣鼓舞,觉得已经达到了人类的极限,倒不是说他们懈怠或者故意让自己停滞不前,但是他们在勤学苦练的时候,无形中就会给自己画一条线,以十秒为目标来练习。当有人打破了这个记录,十秒之外的领域就被拓展出来了,就可以不断有人突破。你不妨回想一下自己做数学题的经历,假如有一道题特别难,你怎么都做不出来,你就会想是不是题出错了?缺少一个条件?这时候,假如有老师告诉你题没错,再想想,或者某个同学成功解出来了,你就踏实了,他不需要告诉你是怎么解答出来的,你只知道存在这个方向,这条路能走通,这就够了。接下来你会拿全部注意力去思考,就很可能成功。但是假如没有这样的老师和同学,如果只有你一个人,你就会想,也许真的是题有问题,这道题是做不出来的,你的意志就松懈了,很不幸,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后面这种情况。

    李松蔚认知思维(四)

    我遇到过很多人,后悔自己当初自己没有买房,为什么不买呢?通常的说法是因为没钱,但如果真的没钱,他就不会后悔了,反正他当初也买不起。后悔的情况是,他当初可以贷款买一个房子或者买小一点的,地段偏一点的房子,或者借钱凑一笔首付,但是他没买,换句话说,当初是买得起的。那他为什么会觉得不买不起呢?如果让时间倒流,回到当时去问他,他还会说:房子那么贵,没钱啊,买不起。建议他贷款呢?他可能也会说,贷那么多钱不可以。那么换到现在,他是不是真的买不起呢?可能是。他也自己可以买,但是要借一大笔钱或者付出别的什么代价,在他这里还是不可以,所以限制他的可能不是钱,而是头脑里的信念,相当于他戴着一副眼镜,他只能买一个附和自己条件的房子,超过这个条件都不可以。所以他看来看去,就始终看不到。

    大多数人被惯性驱使,服从默认的规则,因为生活的区域就像他看到那么大,不存在其他没看到的地方,他需要有一天意识到自己戴着眼镜的。他看到的面积只是这副眼镜选出来的,这就是认知升级。从“当然不可以”,到“为什么不可以”?再从“为什么不可以”?到“说不定也可以”。一步一步的接近,选择的真相越来越具体,也越来越不吓人,之前一片雾色朦胧的禁区,我们从来没有真的走进过。这就是为什么我建议大家停一下,在你做不出选择的时候,停下来。从更高的层面看一看,有一些可能性是你没看到的,没看到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知道自己没看到,所以我们一起来做一点练习。

    这个练习的名字叫做旁观者视角,什么意思呢?就是在你想到“不可以”的时候,先不要把主角想成你自己,你当然是不可以的,因为你已经习惯这么想了,试着做问题的旁观者,把主角换成另外一个人,他,如果他硬要这么做,他要贷款买房、要换工作会有什么结果呢?如果你平时玩儿电脑游戏的话,不妨想象一下你在玩儿一个养成类的游戏,你操作的角色正在经历你生活中遇到过无数次的剧情,但不一样的是,每次他要做一个选择的时候,都会弹出一个选择框,A,这么做,B,不这么做。你就需要想一想选哪个,选A会怎样?选B又会怎样?记住。哪怕你看到的是一个超级不靠谱的选项,停下来给自己多一点时间。

    李松蔚认知思维(四)

    受到信念的影响,我们很容易划过去,说:这个根本不可能啊!有时候甚至都不觉得这里存在一个选项,所以特别需要一个旁观者视角,比如老板安排你做一件特别不喜欢的事情,如果是你自己的话,你可能就直接答应了,但你是一个旁观者,所以你要面对一个选项框,A,答应老板,B,拒绝老板。你至少可以先想一会儿再替你的角色做选择,这就是一次认知升级的过程,想一想。你平时忽略不计的日常生活中,有多少地方可能跳出这个选项框呢?我最早觉得每天至少三五次吧,后来觉得三五次太少,估计有好几十次。再后来我意识到可以跳出来无数次,还记得课程开始我举的几个例子吗?现在我们来看一遍这些问题有没有其他其他选项?

    开会的时候,你对老板的决策有不同的看法,很自然的想:没办法,老板都已经决定了,我只要闭上嘴,按他说的做就好。这时候忽然有一个选项框,你有一个对工作的不同看法,你可以选择:A说出来。B,不说。

    你抱怨同事不给力,你在想:遇到这种同事,我也没有办法。然后你跳出来一个选项框:你对同事有更高的要求,你选择:A说出来B,不说。

    跟家人吵架的时候,你觉得我又没做错,我不可以给他好脸色,现在选择框弹出来:你觉得你没有错,你选择,A继续吵,B和解。

    这是一个思维训练,我相信在99%的时候,我们看到这些选项,仍然会惯性的选择那个默认的选项,因为在我们的习惯思维里,它是最有好处的。如果是这样,你再选一次也没什么损失,但是有没有可能在某个选项框前面,出于某些特别的原因,我们可能会犹豫呢?会想管他呢,我试一试另一个选项,我们的人生剧情。或许就会因为这一次选择走向不同的分支。

    我们要讲的认知升级到这里就结束了,通过这一刻,你收获到了多少,取决于你对自己的挑战有多狠,信念这个东西是没有边界的,你可能在很多事情上早就没有了任何纠结,你可以自由的换工作,你也有勇气贷款买房,但这不意味着你已经解锁了人生全部的可能性。

    举个例子来说,好几年前,我的一个朋友,买房的同时,另一个朋朋友用差不多同样的钱拆成两半,贷更多的款,买了两套房,他的这个操作到现在带给他的收益比他这些年工作收入的总和加在一起更高。但是这样做的人很少,不是因为做不到,而是因为从来就没有一个选择框,跳出来问他,你现在可以买一套房,也可以买两套房,你选择:A买一套。B买两套,

    升级你的认知,在这里停一下,你就可以拥有比别人更多一点的可能。

    李松蔚认知思维(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李松蔚认知思维(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jrga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