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韩非子的“阴谋

韩非子的“阴谋

作者: 恋恋普洱 | 来源:发表于2017-12-15 16:06 被阅读0次

韩非子的“阴谋”(一)

韩非子引用一个故事来批评孔子不能从政。从中可以看出韩非的能言善辩、和他那能去真存伪、混淆视听的特长。

历山的农夫侵夺田界,舜亲自到历山耕种,一年后田界恢复正常,农夫都不再相互侵夺。后来又有黄河之滨的渔夫侵夺水中的高地,舜亲往渔;东方部族制造的陶器粗劣,舜亲自去制陶。分别用了一年,就纠正了败坏的风气。孔子赞叹舜是真正的仁者,用德行感化民众。

然而韩非子却认为,当时尧为天子,孔子怎么能称尧为圣人呢?如果尧是圣人,那么天下就不会有这些纷争,舜也就没有什么可以去感化的。既然舜纠正了败坏的风气,那就是尧的过失。推崇舜的贤明就否定了尧的明察,赞尧为圣人,就否定了舜的德化。韩非子指责孔子是自相矛盾。

韩非子摆事实讲道理,逻辑严密,很具有说服力。他故意将尧与舜摆在了对立面,制造了自相矛盾的假象,很容易把人给糊弄住。但尧为天子,孔子称赞他作为天子的德行;舜为臣子,有作为臣子的责任。孔子称赞他以德感化民众的方法。况且天子肯定不能事必躬亲,而舜是为天子办事的臣子,君臣本为一体,舜到了地方就是来代表天子。孔子赞美尧和舜的德行,称二人为圣人,一点也不违背逻辑,更谈不上自相矛盾。

韩非子的“阴谋”(二)

韩非子来到秦国,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离间秦王与谋臣的关系。首先故意忽略其余六国的实力和合纵形成的六国抱团取暧的态势,夸大秦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战争能力。认为诸侯不服,霸业未成,完全是因为谋臣不尽其忠。

列举了秦与楚国、魏国的战争,完全忽视灭亡任意诸侯国都不是一战可成的这一根本事实;认为秦国在小胜的情况下,应该乘胜追击,毕其功于一役,是因为谋臣的不作为导致功亏一篑,让楚魏有了喘息之机。然后韩非子进而引导秦王,说赵国是征服天下的关键,应先集中实力以灭赵。灭赵之后,天下诸侯自然会臣服于秦。

韩非子指责谋臣们提议先灭韩是错误的战略,认为韩臣服秦已有几十年了,犹如秦国的郡县一般,经常跟随秦国一起出兵攻伐,灭韩就是冷了天下人臣服的心,会坚定其余国家的反抗。他建议保存韩国,稳住楚魏,离间齐赵关系,先攻赵国。

其实韩国只是采取墙头草的策略,臣服于实力。如果秦专一攻赵,绝非一两年能灭亡赵国。赵是合纵的发起国,若赵向齐求救,齐国必然发兵救赵。秦与两个万乘之国鏖战,那么韩国这块“心病”定然要发作起来,到时韩楚两国再谋划攻秦,秦国就会顾此失彼,兵祸连连。

李斯认为,韩非子很有才华,言论能粉饰他的狡辩,巧语连篇,掩饰真意,计谋欺诈,想用自己的谋略保存韩国,以得到韩王的重用。如果秦韩关系紧密,则可以两边捞取好处。

由此分析,韩非子来秦确实存有“间谍”的嫌疑。如果秦王听信韩非子的言论,那么他造成的损失和危害就远强于荆轲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韩非子的“阴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jsdw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