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安石人物简介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同时又是一位重要的教育改革家。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他领导了著名的“熙宁兴学”促进了北宋教育的发展。他以崇实尚用为特征的教育思想和系统的人才理论不仅在当时产生了积极作用,而且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王安石主持“熙宁兴学”
(1)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主要内容:将太学生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个程度不同、依次递升的等级。三舍法是在太学内部建立起严格的升舍考试制度,对学生的考察和选拔力求做到将平时行艺与考试成绩相结合,学行优劣与对他们的任职使用相结合,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太学教学质量。这种把养士与取士职能统归于学校的做法在我国古代教育发展史上是一项创举。总之,三舍法是中国古代大学管理制度上的一项创新,它不仅对宋朝的学校教育产生了积极作用,而且对后来元、明、清的教育也有深远影响。
(2)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王安石执政后,即奏请恢复和整顿地方学校。
(3)恢复和创设武学、律学和医学。通过恢复和创设,使北宋的专科学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4)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宋神宗下诏设置经义局,训释儒家三部经书:《诗经》、《尚书》和《周礼》,命王安石主持。《三经新义》不仅成为士子必须学习的官定统一教材,而且也是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和标准答案。
三、崇实尚用的教育思想
王安石针对当时教育存在的严重弊病,从变法图强,兴利除弊的实际需要出发,在一些基本的教育理论问题上发表了不少精辟的见解,主要有以下两点。
(1)学校应该培养具有实际才能的治国人才。
王安石十分重视学校教育对于治国安民的重要作用。明确提出国家兴学设教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为天下国家之用”的人才。
(2)教育内容应该是“为天下国家之用者”。
从学校教育根本目的在于培养有实际才能的治国人才的思想出发,王安石认为教学内容应该是以,是否为天下国家之用为标准。所谓为天下国家之用者,主要指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①经术;学校要培养治国安民人才,就必须学习儒家经学。这就是王安石所谓“以经术造士”的思想。
②朝廷礼乐刑政之事;王安石认为懂得“朝廷礼乐刑政之事”,这是为官从政的基本条件。
③武事。王安石明确提出“武事”也应该是学习的重要内容。这不仅对于改变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中存在的是“文武异事”,“重文轻武”的偏向有积极意义,而且对于当时边患频繁的北宋来说,尤为切实有用。
四、系统的人才理论
王安石从变法图强的政治需要出发,以一个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的广阔视野,提出了陶冶人才的系统理论。它包括以下四个环节:
(1)“教之之道”:所谓“教之之道”即是人才的教育培养问题。王安石认为应该做到以下三点,第一,从中央到地方普遍设立学校,并严格挑选学官。第二,教学内容以实用为准则;第三,造就有实际才能的治国人才为培养目标。
(2)“养之之道”:所谓养之之道,即是人才的管理问题,王安石提出三条具体措施:第一,饶之以财,就是使各级官吏应该有较高的俸禄;第二,约之以礼,就是明确规定各级官吏有关衣、食、住、用的标准,以此来约束他们的行为;第三,裁之以法,就是在上面两条的基础上,若有的官吏仍违反法律,则依法严罚。
(3)“取之之道”:所谓“取之之道”即是人才的选拔问题,王安石提出三点主张。第一,选拔人才应该自下而上推荐。第二,对于推荐上来确是贤能者,则应根据其“德之大小、才之高下”,授以相应的官职,第三,考察人才不能偏听偏信,而应该察其言,观其行,试之以事。
(4)“任之之道”所谓“任之之道”即是人才的使用问题,王安石的思想主要有两点。第一,“任其所宜。”由于个人的专长不一,德行之高下,才能之大小不同,因此,使用人才是应该做到用其所长,任其所宜。第二,“久其任”即任职要相对稳定。
王安石认为上述四个环节是相互联系的,只要在某一环节上出了问题,就会整个地影响人才的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