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朱熹的人物简介
朱熹,是理学思想的集大成,也是南宋最负盛名的大叫一下,他长期从事讲学活动,精心编撰了多种教材,培养了众多人才,对书院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对当时及后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如《白鹿洞书院揭示》《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等。
二、朱熹的教育思想
(一)关于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朱熹根据理气人性论即“天命之性”、“气质之性”和“道心”、“人心”的关系,提出了“存道心,灭人欲”,“存天理,灭人欲”的教育作用观。教育就是要让人们恢复天理和消除人欲。朱熹就是这样用理学的观点来论述教育的作用在于“变化气质”,“明明德”,以实现“存天理,灭人欲”的根本任务。与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相连,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二)“小学”和“大学”教育
朱熹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人的心理特征的初步认识,把一个人的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便分别提出了两者不同的任务、内容和方法。
(1)八岁至十五岁为小学教育阶段。朱熹十分重视这个阶段的教育,认为小学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因而他认为小学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必须抓紧,抓好。关于小学教育的内容应该是“知之浅而行之小者”,力求浅近、具体。为此他提出以“教事”为主的思想,强调让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形式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学到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强调以下三点:首先主张先入为主,及早施教;其次,要求形象、生动、能激发兴趣;再次,首创以《须知》、《学则》的形式来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
(2)十五岁以后为大学教育,大学教育是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的深化和发展。大学教育的内容重点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小学教育是培养“圣贤坯璞”,大学教育则是在坯璞的基础上加“光饰”,再进一步精雕细刻,把他们培养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在大学教育方面,朱熹总结出了两点:其一重视自学;其二,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
朱熹认为,尽管小学和大学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教育阶段,具体的任务、内容和方法各不相同,但是这两个阶段又是有内在联系的,他们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它们之间的区别只是因为教育对象的不同而所作教育阶段的划分,并不是截然对立的。朱熹关于小学和大学教育的见解,反映了人才培养的某些客观规律,为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增添了新鲜内容。
(三)朱子读书法
朱熹强调读书穷理,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他自己一生又酷爱读书,对于如何读书有深切的体会,并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他的弟子将其概括为“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这是朱熹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1)循序渐进:第一,读书要按一定次序,不要颠倒;第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安排读书计划,并切实遵守它;第三,读书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
(2)熟读精思:朱熹认为读书要熟读成诵,又要精于思考。
(3)虚心涵泳:所谓“虚心”,是指读书时要虚怀若谷,静心思虑,仔细体会书中的意思,不要先入为主,牵强附会,所谓“涵泳”是指读书时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
(4)切己体察:朱熹强调,读书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口头上,而必须要有实际行动,要身体力行。
(5)着紧用力:其一,必须抓紧时间发愤忘食,反对悠悠然;其二必须抖擞精神,勇猛奋发,反对松松垮垮。
(6)居敬持志:居敬持志既是朱熹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它最重要的读书法。所谓“居敬”就是读书时精神专一,注意力集中。所谓“持志”就是要树立远大的志向,高尚的目标,并要以顽强的毅力长期坚持。
朱熹的读书法是他自己长期读书经验以及对前人读书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对于读书方法研究的成果,其中不乏合理的内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