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散文
天人私语,难纾乡愁——《寒食寄郑起侍郎》文本分析

天人私语,难纾乡愁——《寒食寄郑起侍郎》文本分析

作者: 小椴蔫子 | 来源:发表于2019-03-05 07:47 被阅读18次

今天,选一首北宋初期杨徽之的诗作《寒食寄郑起侍郎》阅读,尝试一下换种方法来鉴赏分析:

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 天寒酒薄难成醉,地迥楼高易断魂。回首故山千里外,别离心绪向谁言?

寒食节

中国传统诗学理论注重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并用,但有时也过于偏重,过分解读,而不免失之偏颇。常见的情形往往是,一篇诗评总是不厌其烦地罗列诗人生平事迹和朝廷大事,洋洋千言万言,并以此为依据解读诗歌内容,这样,赏析对象诗歌反倒成了人物传记的附庸,以意逆志自然落空——大学中文系这样教,中学语文老师也这样讲,几乎是千篇一律。要克服此种流弊,必须回归文本,激活文本,与文本对话,从语言中发现突破口,设置对比,发现矛盾,分析原因,从而还原出诗人与天地自然的私语过程。

暮春时节

这是一首平起平收首句入韵的七言律诗,是诗歌音韵方面的一个非常好的范本。借用一个叙事学术语来表述,中国格律诗歌的声韵要素都是“有内容的形式”,是诗人个性情感的载体,是文本的精髓所在。这首《寒食寄郑起侍郎》的用韵很讲究,想必诗人吟诵讽咏,斟酌再三,最后才选择了平水韵上平十三元韵。该韵大致相当于后来十三辙中的言前辙(包括an,ian,uan,üan),发声气满声高,属洪亮级的开口音,采用此韵,更适合于表达饱满深沉的情感,用在羁旅怀乡题材中尤佳。行文过程中情绪起伏波动不大,且最后归于平缓平静,实现精神的软着陆,而非 “汉家陵阙”“空悲切”式戛然而止的硬着陆,细腻中见生动。从用字上看,这首诗一共用了7个入声字——节,出,隔,竹,落,薄,别,首联尾联均有分布,于平稳顺畅的节奏中加进了顿挫、压抑之感,增强了这首诗的艺术表现力。

寒食节

从内容上看,这首诗标题的信息量很大,值得探究。寒食属于广义的清明节范畴,是个庄严沉重的节日,慎终追远、激励后人是其核心价值,祭祀先人和郊野踏青是主要活动。此时,作者写诗发给身为侍郎的郑起,举动可谓反常,催人思索联想探寻——诗人是否处于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否则,他为什么会在这样一个日子里选择一个朝廷高官,迫不及待发这样一首诗呢?区区7个字就给我们了许多悬念,让我们沿着诗人预设的行文路线,寻幽探胜,含英咀华。

首联起句“清明时节出郊原”似曾相识,于是,我们想到了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这是诗歌的互文性所在,后者早就准备了足够的黯淡阴沉。从气象的概率来看,清明节天气的常态应该是“天朗气清,惠风和畅”,适于祭祀扫墓郊游踏青。可是,诗人虽在城外,却不能履行自己的节日使命,不能与家人一起团聚,思亲而不见亲,远在异地他乡,无人倾诉心曲,只能寄诗给远方的郑起侍郎——或许因境遇相似,同病相怜,可以向他诉说这一日的心灵历程。而这一日,在百无聊赖中只能流连徘徊于山野景色中,欲寻解脱,却难以解脱。此刻,诗人的心情外化在自然风景中,也算是一种心灵的补偿吧:自己的心情黯淡忧愁,了无生趣,于是,往日里喧闹的山城也阒静一片,寂寂无活力,柳色青青也是一种思乡或别离的象征,映衬着山门。如此叙事描写,奠定了全篇忧郁感伤的感情基调。

寒食节

对于回不了家的游子而言,乡愁的排遣,无外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借酒浇愁,另一种是寄情山水;只不过前者提供的最终只能是负能量,只能使人心情更加沉重,后者则可以补偿心灵的能量,消解或减缓诗人的痛苦,至少他感动天地间他的痛苦有人分担。他选择意象,他安排节奏,他调整韵律,与大自然窃窃私语,于其中忘却,于其中陶醉,于其中卸载心灵重负,于是就有了精彩的颔联“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映入眼帘的是,潺潺溪水浮起云雾,茂林修竹间依稀可见禅寺屋顶,钟声杳杳,回荡在耳际,此刻也可以暂时安顿一下心灵,避开沉重的氛围。只是不知禅僧们是不是也在寒食,有没有返乡祭扫的俗念——佳节思亲,人间至理,即使世外静地,也未必就超凡脱俗。诗人无法驻足,无处停留,只能在淅淅沥沥的疏雨中穿过落英缤纷的村庄。赏竹观花,是诗人与自然的对话交流,但只能减缓而不能消除诗人不尽的乡愁——漂泊江湖的现实与安顿生命的渴望间张力之大,超乎想像,诗人纵使终生抗拒,恐怕也迄无结果,宿命难以摆脱。颔联本是讲述天人私语,描绘的是最富温情的画面,但是,无论对诗人还是读者,这些都是镜中花、水中月,可望为不可及——这次诗人与自然的对话,未能给诗人心态带来本质性的改变。

前两联中,诗人因春寄兴

鲜花盛开

,写景状物为下文蓄势铺垫。颈联笔锋陡然一转:眼前景虽美,但毕竟是他乡的,越美激发起的乡愁就越强烈。孤旅天涯,本已心寒,又遇这料峭春寒,更加渴望温暖,借酒消愁。他猛然眼前的一切似乎都在捉弄自己,心中无绪,更感到薄酒乏味,连一醉都成了奢望,这种情形比沉醉带来的后果更沉重,更让人无奈,愁上加愁。诗人按捺不住最后的冲动,终于登上酒楼,眺望远方,故乡更在春山之外,望眼欲穿而徒劳无益,所以诗人只能避谈心灵而苛责“酒薄”,明知“一上高楼万里愁”,却自找苦吃——没有吃苦的过程,又怎么能捱过这难熬的日子?

寒食节

屡次借助外力外物的拯救终以失败告终,诗人不得不直面现实,敞开心扉,直抒胸臆,于是有了尾联的卒章显志——“回首故山千里外,别离心绪向谁言?”人在他乡,心存家乡,为此诗人不避重字,拈出一个“故山”来,想像千里之外的家乡,想像与亲人的团聚,但眼前的现实却是残酷的——向天地倾诉,借酒浇愁,还有这一次回首,都是无疾而终。诗人运用虚实结合手法和反问句式,使乡愁更有了厚度,更有了普遍性,更能激发读者的同情之心、同理之心。这样,诗人也就完成了此次的心里旅程,读者也分享了他创造的美感,分担了他的痛苦。这位诗人也成功地升华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因此可以说他成了不幸命运中的幸运者。

相关文章

  • 天人私语,难纾乡愁——《寒食寄郑起侍郎》文本分析

    今天,选一首北宋初期杨徽之的诗作《寒食寄郑起侍郎》阅读,尝试一下换种方法来鉴赏分析: 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

  • 寒食寄郑起侍郎并译

    寒食寄郑起侍郎 作者:宋.杨徽之 译析:石宏博 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 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

  • 宋诗19~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

    寒食寄郑起侍郎 [ 宋 ] 杨徽之 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 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 天寒酒薄难...

  • 草书楷书杨徽之诗

    寒食寄郑起侍郎 杨徽之〔宋代〕 清明时节出郊原, 寂寂山城柳映门。 水隔淡烟修竹寺, 路经疏雨落花村。 天寒酒薄难...

  • 书、诗(20181207)——杨徽之·寒食寄郑起侍郎

  • 乡愁?难寄!

    远处山上, 那树影随着夜色的加深, 慢慢变得模糊了。 是否我能将这一点点的不清晰, 借那夕阳西下的步伐, 随风,合...

  • 七绝《思乡》

    玄月半轮正当晴 诗书难寄游子情 即是乡愁无寂寥 总是难掩月半明

  • 五律*乡思

    文/快乐心 寒食雨春际,绵绵伴客行。远山烟雾笼,布谷籁音鸣。扫墓噙悲意,焚香忆往生。乡居难复在,遥望寄思情。 寒食...

  • 【故乡行】

    《 一》 行至故乡村东头, 缕缕炊烟起平畴。 一条公路儿时梦, 触景生情寄乡愁。 《二》 一别故乡四十年, 归来难...

  • 寄乡愁

    子夜枝头鸟方静,人定屋檐家燕回。 抬眸辗转人不在,望月心牵关外谁。 一幕灯火千万里,三篮泉水百万家。 梦追旧时团圆...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天人私语,难纾乡愁——《寒食寄郑起侍郎》文本分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jvgu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