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从小就教导我,要自尊、要自爱,可是自尊自爱,不代表自恋。
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就彻底颠覆了我对自恋的定义,同时,也颠覆了我对初恋以及暗恋的定义。
一个人爱另一个人,能深爱到什么程度?能执着到什么程度?
见过最好的爱情,莫过于周恩来与邓颖超,他们既是革命伴侣,又在理想上高度一致。
世人都羡慕一生,两人,三餐,四季,风平浪静,云淡风轻的爱情,但那样的爱情只存在于童话故事里,什么相敬如宾、举案齐眉,都逃不过生活的琐粹,和柴米油盐的折磨。
因为生活琐碎,胡兰成终究也会厌倦了张爱玲,因为柴米油盐的折磨,最终的萧红与萧军感情破裂。
所以,一生只爱一个人的事情,真的是不存在的吗?
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作者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可以说,没有一个男作家能如茨威格一样,如此理解女人。
他理解女人的孤独与自恋,所以才写了这样一部小说,在改编的电影里,陌生女人为爱,卑微到了尘埃里。
青少年时期,她用全部的空余时间,窥探着年轻作家的一切,此后,年轻作家成了她生命中的绝无仅有。
尽管作家非常滥情,常带不同的女人回家,她仍旧不可自拔地将作家当做自己的唯一。
终于等到了成年,她成功地吸引了作家,他们一起度过了销魂的几夜,那时候,她觉得自己是这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
多年前的愿望终于实现,她天真的以为在一起就是一辈子,作家出了趟远门还是会回来找她,没曾想,遗忘是那样迅速:
作家又找了其他女人,其他很多女人,其他很多与她不一样的女人。
她不想让作家觉得自己是个累赘,不想让作家想起她时忧虑,所以她选择远离,独自生下她与作家的爱情结晶。
她想让自己成为作家所钟情过的女人中的“独一无二”。
那几天虽然短暂,她仍旧固执地觉得那是爱情。
生下孩子的她,带着孩子委身于有钱男人,却始终保持单身。
她就是不想让作家的孩子穿着粗布麻衣,过着为生活所累的日子。除此之外,她还对作家抱有幻想,期望有一天能再次陪伴他左右。
那一天终究是来了,可笑的事发生了——
作家的女人太多,只当她陌生人,尽管他们又重新再一起了。
多情的作家,用他的冷漠分离了二人之间的关系。
世人都当女人该死心了,但她没有。
她对他的爱一如既往,不增不减。
这是她自己都未曾察觉的自恋,也是令她一生都陷入悲伤的情结。
同样的情境,或者说同样的初恋与暗恋,若是换一个人,哪怕对自己不那么绝对的自恋,不对滥情作家抱有幻想,也不可能做到电影里,那个女人那样。
电影最感人的一幕是,作家的管家再一次认出女人,她就是是当年的那个小女孩。
他们相顾无言,一瞬间,女人的委屈放大到北平的每一个角落。
“将你当做所有,我却是你生命的可有可无。”这样的爱情观,存在,但罕见。
若将这个故事当做是爱情故事来看,的确凄婉,可女人爱的,只是自己啊!她用一生,成就了自己既纯情又专一的模样。
可她不是真的专一,她可以为了自己所谓的爱,多次委身于别人。
女人原谅作家有很多女人,也原谅着自己与别人在一起。她什么都介意,最后又什么都能原谅。
这,就是她最高级别的自恋,常人很难做到她那样。
希腊神话说水仙花是最自恋的,他曾爱上自己的影子无法自拔,直到老死。
电影中的女人也同水仙花一样,她爱的其实就是固执的自己。
爱情其实分很多种,暗恋、明恋、自恋……
《暗恋桃花源》里的那种“暗恋”,相爱的人一生都无法在一起;荷西见三毛第一次就表白的那种“明恋”,几年之后几经波折也能修成正果。
而遗毒最深的恐怕只有自恋,它无可救药,当事人永远都执迷不悟。
若论对爱情的深刻领悟,只能想到民国大文豪萧红,她一生悲苦,连自己所生的孩子也可以残忍抛弃,造就她心性的,却是比扔掉亲身骨肉更残酷的事情。
可就是不断历经那样的残酷,她还是愿意相信爱情的存在。
爱情来了,她信未婚夫汪恩甲;爱情去了,她怀着前未婚夫的孩子与萧军相恋,即使这爱情再次离她而去,她还是遇见了、且相信了端木蕻良。
在情爱世界里,那么多求不得的、放不下的,不如学一学萧红的洒脱,即使饱受折磨,在遇见新爱情时,也能全身心陷入新的感情。
说到底,情爱是使人快乐的东西,若在里面感受不到快乐,那么多情爱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自从亚当和夏娃偷食了禁果,他们便有了爱情,随之有了现在的一切。
爱情的存在原本是美好的,《香草山》中有这样一个段落:廷生在信中说,自从与宁萱恋爱,创作激情就倍增,爱情是他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所以有了爱,仿佛有了一切的可能,爱情中的甜蜜多是大于苦涩的,而陌生女人的爱情却一直是苦涩的。
她让自己在作家的世界里一直陌生,临死,才想到要扳回一局。尽管作家读到信中的凄婉时,仍旧没忆起她的面容。
她一生的苦涩,如今看来,她所认为的甜蜜也未必是真甜蜜。
她成功用自己的自恋,毁了自己的一生。
而世人看完小说和电影,除了对她产生的同情,别无其他。
话说,如果一生只能爱一个人,你会爱自己吗?
网友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