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在大彻大悟之后,生活也并没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非常平实地安分而守己(此时是不守而全守)。我们看二祖,他把衣钵传给三祖以后,到茶馆里、到闹市中和光同尘。五祖把法传给六祖以后,在东山寺后盖个茅屋,奉母而居,生活都是那么平实、平淡。
契入到心的第四阶段,那是真正的无我之我,诸天觑不透,诸魔难窥踪的。有些未到的人,当他谬以为“到达绝对客观,证得无我、真我”以后,就要把属于伪我的统统丢掉,其实不然。这四种意识的过程,是要互相涵摄的,第四种真心一旦开显,就把前三者涵摄融合、相互冲淡,而不起其个别作用;但当用到它的时候,是不分彼此的;不用它时,也不会作怪而喧宾夺主、兴风作浪;只这便是真实的“中道”。离开了这种心态,就绝不可能契合于中道。
由此可知,找到真实原本的自我以后,只须安分守己地和光同尘,在尘不染,随缘不变,用不着隐居深山,而且是十字街头好修行的。
上次讲《牛的礼赞》,说到最后圆满、成熟的人干什么呢?只是“入廛垂手”,不舍众生,随缘应化。所谓“在尘不染,随缘不变”,缘就是生活环境与条件;吃饭时吃饭,做事时做事,而这颗菩提心,既不为外境所转,不为六尘所染,也不再因周边的事物而生心动念。
各位在共修期间,所努力从事的应该就是这桩事──追求永恒,发掘真我,也就是各位参加共修会的中心课题,落实地说,即是如何净化自己的表层意识(真心原本就是在尘不染的,加不上个‘修’字)。如何净化、整理我们的表层意识,如何发掘、肯定真实原本的自我,这正是我们修行的共同课题。我相信在座的各位中,有的已经有很好的收获,虽然没有到家,但都如入芝兰之室,由共修者的相互熏习,而得到了安祥的觉受。
归纳一句话,各位来参加共修,修个什么?修心──借虚假的心,发掘出真实的心,泯众生心而彰显出菩提心。
—— 摘自 耕云先生《安祥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