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与“分别”的最显著区分,“分别”是分别取执,以致有所选择、好恶,产生美丑、苦乐的感受和欣厌的感觉。 “照”就...[作者空间]
(一) 色受想行识是五阴、灵魂的内涵 总之,我们要清楚地了解,有五种因素虚伪地构成我们的生命,也就是说由“色、受、...[作者空间]
(一)“摩诃般若”是智慧的根源、生命的基因和属性 摩诃般若,有许多的人讲经或注经,都将它翻成大智慧。事实上,它的确...[作者空间]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顾名思义,它是佛经般若部门的心要、心髓,或者说是核心。因为它浓缩了般若经典的要...[作者空间]
我为什么这么讲?因为很多人很有学问,但是他忽略了一个事实,就是“烦恼与错误同在”,你若有错误的时候,必定摆脱不了烦...[作者空间]
修行如果连“自己的心是什么”都不知道,那就无从着手了,你又从何修起呢?“心是什么”都不清楚,说修心,那岂不是谎话吗...[作者空间]
禅的真正生命,在于传心。传心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如果没有大成就者,是无法传心的。为什么要传心?因为每个人的性情不同、...[作者空间]
中华禅到了明朝,有个很大的变化,明朝四大老──憨山、莲池、藕益、紫柏是佛教界有名的禅宗大德;憨山注的《道德经》,莲...[作者空间]
禅的表现方式一直在变,但禅的本质是不变的,而且禅的生命是永恒的。不学佛法则已,要学佛法,必须重重突破。如净土宗的经...[作者空间]
唐末、宋初盛行公案禅,黄檗禅师说:“既是丈夫汉,应看个公案。”所谓“公案禅”,一如现代的法院判案──有条援条,无条...[作者空间]
从初祖达摩九传至百丈怀海(南岳怀让系)及药山惟俨(青原行思系)是“如来禅”。“如来禅”就是跟佛祖说的法相似的本色禅...[作者空间]
有些人,常会感到自己在工作、学问和社交的周旋应对中,总是有一种无形的束缚,莫名的压力,使得自己的言谈举止,显得那么...[作者空间]
古往今来,有很多硕学大儒,他们都很重视一个“诚”字。“诚”是中国儒家的传统思想,所谓“不诚无物”,没有“诚”,一切...[作者空间]
当我们从生活中体验到“烦恼的原因是错误”,你若能够跟错误绝缘,你就跟烦恼绝缘了;“罪恶的结果是毁灭”,你能够免于罪...[作者空间]
各位了解了“解与行”的关系,了解了禅者的心路历程,就应该肯定“真实的自我”,要扬弃那些闲知解。我们一生坏在知道得太...[作者空间]
以下我们谈谈禅者的心路历程: 禅者的心路历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一) 迷 什么叫做“迷”呢?就是为了生活忙忙碌...[作者空间]
只有开悟了的人,才能够既存在又超越,才不会让自己的灵魂沉淀到现象中的泥淖里。我们修行要“上报四重恩”,光靠嘴讲是没...[作者空间]
心地不自在的人,最大的毛病出在“分别心”太强。不分别,岂不是麻木不仁了?修行人的心态不同于一般人的地方,就是“不分...[作者空间]
(一) 突破寂寞与无聊 修行人的心,本是“如日处虚空”的,最怕有两种感觉不能突破:一是寂寞,二是无聊。当你不能把寂...[作者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