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孔子《论语·宪问》
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就自杀了,管仲没有这么做。”子路又接着说:“管仲还没有做到仁吧?”孔子说:“齐桓公多次与诸侯会盟,没有通过武力都办到了,这就是管仲的能力。这就是他的仁啊,这就是他的仁啊。”
这里就两个明显的对比,一个是召忽,因为想表示自己的仁义和忠心就以死来体现。一个是保留了自己的生命,让自己活下去了。然后通过做事情发挥自己更大的价值,最后解决了很多的社会问题。所以,子路一开始认为召忽是仁,而管仲不是仁。而孔子给他详细的讲清楚的仁的具体表现,就是在一些重要的事情上得到的结果,这就是仁的场景化。我觉得这都是仁,只是小仁与大仁之别,两者相比召忽此乃小仁,管仲之人乃大仁。
仁不是只在表面上的一个口号,或者自己对于某件事情的一种自我牺牲,对于社会而言要的是一个可以发展,是和平稳定的社会,要的是经济繁荣。而召忽的仁就好像是比干,挖心给大家证明我的心不是黑的。但是最终还是没有给天下人民一个交代,但却给了纣王一个交代。所以忠的不是人民,而是帝王。真正要忠诚的应该是人民,对吗?
所有的好一定是场景化的,在企业里也是一样。是两方面的,一种是对老板好的不得了,不过也分两类。一类是假的好,就是老板说啥就是啥,很知道拍马屁,但是关键时刻就不顶用了,逃跑了,那就不是仁,是虚假的仁,一般情况下看不出来,有事儿了就能看见了。可能到了关键时刻,要自我牺牲了就不干了。当然还有一类,也有真的好,当事情来临的时候甚至能够做到自我牺牲,能够放下面子,那就是像召忽之仁,就是有愿意自我牺牲的精神,就像杭州的政府跑在迪拜扫楼发招商手册,就是一种放下面子去服务的自我牺牲精神。也有稻盛和夫的员工为了卖产品,红着脸放下面子去求客户购买自己家的东西。也有一群员工同意自降薪资维持公司经营的自我牺牲精神,这些也都是仁。
还有一种是不太喜欢拍老板马屁的,任正非说:“要用笑脸对着客户,用屁股对着老板。”就是知道拼命给公司干活,去创造价值,没有时间面对老板,因为每天笑着在服务客户,最后就能交出很多结果,也就是只有笑脸对客户,屁股对老板的时候才说明大家都在认为付出。这种人也分两类,一类是有了结果就嚣张跋扈的人,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了,然后自己的功劳很大很大,这种也不是真好。还有一类就是真好,低调谦虚还能够交出业绩,这种就是一级人才。
管鲍之交我们都知道,鲍叔牙推荐管仲,虽然管仲之前是齐桓公的政敌公子纠的部下,曾经也差点射死齐桓公,可是齐桓公知道这个人是人才,也是因为之前各为其主干活,所以就接纳了他,是鲍叔牙推荐了管仲。推荐人才也是仁的一种表现。而最后管仲也能够确实为齐国带来了强大复兴的社会面貌,最后在管仲临死之前,齐桓公问鲍叔牙适不适合接替这个位置,管仲就说不适合,因为他太清高,接替了就会做不好,反而害了他。不推荐不适合的人也是仁的一种表现,因为不合适就会害了个人也害了大家。这些都是仁心的具体场景,不同的场景中有不同的表现。所以你认为仁在哪里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