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车这件事

作者: qiana薛倩 | 来源:发表于2019-05-26 16:17 被阅读28次

    学车这件事,报名前问了下周围的朋友们,大都是痛苦的回忆着如何被教练骂的怀疑人生。我仍然是一个只练过三次科目二的未合格“马路杀手”,却也从报名到考科目一,再到练习科目二的过程中有了一些思考以及几点总结。

    凡事要趁早。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你看不到明天的价值,同时也看不到因为没有做 “迟早必须做的事” 对你明天的影响。

    记得大学的时候,闺蜜学车在考试的那段时间总是起很早,加上那学期她挂科了。我就一直嫌弃她没有好好学习,因为学车太累耽误了。似乎从那时开始,内心里认为短期来看学车是无用的,即使家人时不时催促仍然迟迟不肯提上日程。而现在,时隔六七年,因为马上要住到离公司比较远的新家了,我也不得不在工作之余走一遍所有学车人走过的路。但是工作上马上就要开始出差了,考驾照这件事,似乎暂时又要“搁浅”。

    很多时候诸如“凡事要趁早”这样的道理都懂,但是当你没有真正吃过亏或者没有尝到甜头的时候,是很难遵从这样的道理去做抉择的。我现在是一个工作四年左右的程序员,在一个海外交付项目中担任Tech Leader。按照某种道理(程序员大致的发展路线)来说,我离Tech Architect还有很远很远的距离。今年开始我慢慢去读一些Architecture Design相关的书籍,去参加一些相关培训。很多新的概念冲击着我,很多复杂的模式,概念我还一点都不能理解,许多工具我还不知道应用场景。但是我享受和同事因为某个问题争执不下的时候,我的脑袋里某个瞬间似曾相识,似乎可以用某个模式,似乎就是某篇文章中提及到的例子的感觉。

    规定是效率的提升,也是制度的形成。

    考完科目一后,教练将编辑好的“制度”私信给我后,加我到了微信练车群。“制度”中有一条是如果要练车,必须提前一天下午六点前后半小时在群里发消息。一开始觉得奇怪为什么非要规定是下午六点前后,我自己猜想教练大概是为了节省时间,只要在每天固定时间查看微信群就可以统计出来第二天练车人数。后来在与教练的闲聊中了解到一是为了节省时间,二是前一天下午六点左右除非有急事,大家取消预约的可能性降低很多。而现在的“制度”也是经过教练不断调整,目前看来最为方便的。

    联想到工作中其实我们也有很多所谓“制度”的好例子。比如在我们的团队开发在做一张卡前必须经过kick off,做完卡后比较做desk check。我所在的团队是一个分布式的团队,客户方开发分布在东南亚各个国家,并且客户方代码能力以及敏捷实践相对较差。于是我们在kick off的基础上加入了另一个流程,开发在做kick off 前一定要break down tasks,分为implementation tasks以及deployment tasks。这样的“制度”可以保证任何开发在做卡的时候不会有大的问题。这样一来出现理解错误,推翻重新做的概率降低了很多。

    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而不是先长篇大论可能遇到的问题。
    小组式,互相分享型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共同成长。

    进行第一次科目二训练是一个热热的周六早晨。到了荒郊野外的训练场地之后,教练将我和另一个第一天来练车的姑娘叫到一旁简单讲解哪个是离合,哪个是油门后就让我俩启动练习前进倒退。人生第一次坐在主驾驶位置操作车辆来的猝不及防。心里默默想着这个教练真是不负责啊。短短五米的距离,车辆熄火了三次。这时教练默默过来讲解熄火原因,讲解踩离合找到车辆启动点的原理。简单的讲述听了一遍竟然懂了。两次前前后后的练习之后教练就开始演示倒库了。第一次尝试车子歪到了八百里外。这时教练开始说明控制车速的重要性,于是我又光荣的继续练习前前后后了。每次练车基本上会是一个教练兼顾三小组同时练习,每个小组三到无人不等。一个教练要同时兼顾十人以上。这时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是教练会按照每个小组成功率来激励大家,烈日当头大家反而劲头十足。大部分时间教练不在旁边,学员间会互相分享经验,甚至有的练习的好的学员会主动坐到副驾驶位置一点点指导。学员大多在一个水平,共同语言的指导加上不断的时间,学习效率提升了不少。

    学车这件事,我还是在练习路上的“未合格”马路杀手。我也相信我马上也会被教练骂的狗血淋头,教练说的话吧,选择性接收,选择性理解,选择性总结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车这件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khxt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