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的一个星期,没有被洗礼的感觉,甚至连洗澡都不怎么想了。高原本来就干燥,而且造访的时候正是“半小时不喝水嘴唇就有干裂危险”的季节,伴着还没入夜就能把灵魂吹跑的冷风,想出汗简直和登珠峰一样难。
待惯了5分钟一班公交、随时随地都能打到出租、凌晨3点还能在便利店填饱肚子的大城市,去到西藏,至少拉萨,没什么不适应。虽然绝大多数店铺晚上六点前就全打烊了(八廓街外的沿街酒吧书店咖啡馆除外,布达拉宫周边一些川菜馆也根据游客作息晚上十点还飘出酒菜香),但百益超市的覆盖率堪比全家之于上海,所以生活质量没有太明显的下降。
在拉萨没少逛寺庙,所以这些废话免不了⋯⋯
修来世,种因果,并且好好活着~
不在乎“大小” 只关心“疗效”
先来说说藏传佛教(大乘佛教)和内地佛教(小乘佛教)的区别吧,举一个不甚严谨的例子,小乘佛教是企求全家太平,而大乘佛教则是祈祷世界和平。
小乘是说“ta好我也好”,大乘说的是“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殊途同归罢了,没有高低之分,只是为了这份“人间大爱”,藏传的信徒们可能每天都要来寺庙“签到”。
功德箱是什么鬼?
和内地几乎所有寺庙道观都收香火钱不同,藏民们更喜爱给佛祖敬献酥油和哈达,即使佛祖造像和活佛讲经台前也好像没有功德箱之类的装置专门收集财物。
朴实的藏民会把钱直接放在佛像底座或者供奉水果饮料的几案上,而负责管理的和尚收拾起来也不是很积极,往往已经堆积如山,也是笃定地顺其自然。
再细看钞票的面值,从一块到一百层次不齐,每每有擦身而过的藏族爷爷奶奶步履蹒跚手握一摞一元纸币虔诚叩拜,再抽出一张给每一个大小佛像、金塔、金身摆上,像上班打卡一样平常。
不是所有和尚都叫“喇嘛”
不是所有和尚都能叫“喇嘛”的,“喇嘛”是“上师”的意思,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工龄累积和资格考试才能一步步进阶。
资质一般的小沙弥基本成不了“上师”,即使天赋异禀外加后天努力,到了能叫“喇嘛”的时候也基本已经到了可以退休的年龄。
人满为患布达拉 大昭小昭拜佛来
布达拉宫不管淡季旺季都是游客的天下,更多的当地人或者前来朝圣的信徒都是围着布达拉宫转山,心更诚的会围着布达拉宫和大昭寺一起转。即使在旅游淡季,外面看起来宏伟的布达拉里面都是拥挤狭窄的,因为被佛像和各种金塔佛龛塞的满满当当,供人行走的通道原本就不甚宽敞,管理人员时不时要哄赶在佛像前停留太久的游客,才能保持交通畅通。
布达拉宫外聚集着最多转经的人,而磕长头的人都比较偏爱大昭寺,大昭寺外的广场上放着好多差不多一人长的木板,但木板有限,很多人只能找一块空地兀自顶礼,除了口中不经意间念出声的经文,就是双手合十的拍击和身体匍匐时和地面的摩擦声。
相比之下小昭寺就门庭冷落得多了,门口的和尚漫不经心地玩着手机,余光却没在休息,藏民免费,游客20。也许是看在20块钱的份上,不让藏民入内的主殿游客能进去绕一圈,正中间是和尚们休息办公的区域,正当我们隔着珠帘在五米外欣赏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的时候,一个和尚躺在大殿中央众佛注视下睡得正酣。
转完圈圈 再吃饭饭
大部分藏民每天早上起床后都不吃早饭,刷牙洗脸穿完衣服就出门早锻炼去了,早上六七点的布达拉宫和药王山附近就已经人满为患,人们捏着念珠拿着转经轮互相簇拥着迅速移动,像一堆围着蚁巢顺时针巡逻的蚂蚁。
不知不觉时间来到九十点钟,活动完筋骨的藏民开始陆续进入茶馆,坐在早已熟悉的位子上,和一群每天都会到的朋友,喝起七毛钱一杯的奶茶,杯盏交叠间聊天打牌,欢欣鼓舞地迎来新一天。桌子上堆满一毛五毛的纸币,没有人赖账,也没有人急着收钱,更不会有人觊觎。再配一碗五块钱的藏面,微辣,多葱,温暖的七分饱,充满能量开始干活。
有些不吐不快的槽,一股脑全倒在这儿了⋯⋯
抱着“可以朴素,但不能太艰苦”的旅行观,没有再往深了跑,就围着拉萨四五小时车程的地方点到为止。看到了绝美的风景,还有跟内地多数旅游胜地一样的陋习。
318 说爱你不容易
318国道沿着唐古拉山脉和尼洋河绵延向前,平直和坑洼交织,挖掘机和牦牛共行,颠簸窄小,有时候都羡慕并排铁路上的列车,虽然开得不快,但至少畅通无阻。
可能是季节关系,骑行的人没怎么见到,藏民们的摩托车拉风的很。这条路从通行开始就越来越破败,想想也对,另开一条新路也许能更快拨下银两。
被收了一次海拔最高的买路财
跟纳木错的苍茫死寂比起来,我还是更偏爱巴松措的勃勃生机,青山绿水鱼儿和山鸡,还有藏在湖心岛上的百年古刹和世代居住在此的朴实农民。
唯一的遗憾是,即使买了巴松措的门票,在不得不路过的错高乡依然还是收了我们的过路费。如果没记错的话,上国道都没有收钱,独在异乡为异客,逮着一个是一个。
催什么催 还让不让人嗨了?
本来,能看到南迦巴瓦那总是躲在云层后的尖尖甚是喜悦,而且还伴随着日晕像彩虹一样架在云端,觉得这次雅鲁藏布大峡谷真是来对了。
可万万没想到,从坐上景区内巴士开始,驾驶员就规定了每一个游览点的观光时间,长的二十分钟,短的只有五分钟,偌大一个大峡谷一个半小时竟然也就逛完了,简直就是相机还没捂热,就已经可以启程回酒店了。
第一次在景区里因为上厕所而掏钱
最后容我说一说厕所,地理决定了西藏除了酒店以外基本所有的厕所都是旱厕,脏和臭我通通都能理解,也亏得去的时候天气冷,否则戴口罩应该也是无济于事的。
而且都是老百姓自己出钱出力搭建的,收点钱本来也无可厚非。可景区内的厕所竟然也有个别需要收费,都是门票价格上三位数的大景区,实在是让我有种“买便当却不送餐具”的无奈。
还有些不可能成篇的小心思,也打包一起发了吧⋯⋯
小心思一:在西藏和平解放纪念碑广场最右边,是有着“布达拉宫最佳拍摄角度”之称的观景台,那底下聚集着摆摊的小贩,其中一个卖围巾的藏族姑娘简直美呆了,美呆了,美呆了,极其后悔当时没有要求合影留念。
小心思二:当时灯光太昏暗⋯⋯又因为错误估计了拉萨城区老公寓楼梯的台阶高度,所以扭伤了脚踝,第二天仍然一瘸一拐地出现在海拔5190米的地方拍照留影,觉得自己简直是个英雄(其实当时心里的真实想法是,来都来了,钱也不会退的)。
然后我就回到了不能再熟悉,也不会更陌生的城市里⋯⋯(论画风硬转sei比我强)
在眺望纵横连接的高架路和忍受刺耳的喇叭声时,庆幸自己没有生在西藏,否则在看到那些岿然伟岸的群山、清澈平静的湖水、跑满牛羊的草原和虔诚有力的眼神时,会不会像看着这座城市一样习以为常。时而欢呼雀跃,一转眼又有一种不得不置身其中的无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