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秀儿,这个周末你没事儿吧?”
“咋?”
“咱妈要搬家,都去帮忙吧!”
“这回搬哪儿?”
“具体在哪儿,我也不太清楚。房子是爸找的,大概就在东山那边儿的平房。”
“哦,那咱都去吧。”
秀儿从搬家的车上取下大包小包往前走,脚下绕过污水、煤堆、烂菜叶,七拐八拐,越走越偏,终于到了。手勒得生疼,想开门,又腾不出手,就转过身,用肩膀斜斜地一碰,大门开了。院里的小狗汪汪地叫了两声,还好,这小家伙看起来不算厉害,秀儿放心了,继续往前走。咦?是个凉房?!明明是晴天,大晌午的,屋里就昏昏暗暗,两个不大的窗户朝西开着,显得无能无力。铺床,整理衣柜,各处归置东西。针头线脑、扳子灯泡、打气筒、切菜刀。过日子,哪样都用得着。屋子里,人,进进出出地收拾着。慢慢地,秀儿才看明白,屋子坐东朝西,有相邻的两面墙好像被水洇了,泛起几道黄白色的印迹。秀儿走到院子里再仔细看,原来这里就是一个地势渐高的山坡,房东在建好主房之后向外扩了一小片儿地,但并没有扩出多远,刚刚好,也就可着地基大小,勉强盖了这间凉房,其中的两面墙在土里埋了足有一米多高。
知道平房的条件会差一些,但看了这些,秀儿还是心里一紧。家里是穷,也没穷到这个地步啊!买不起新房,租房住。不租楼房,租平房。那也差不多点啊!是能省点儿钱,可这阴的,是要把人阴坏啊!老人岁数也大了,想到这儿,忍不住抱怨几句。婆婆叹口气,“哎,你爸呀!”
先住下吧,再慢慢看有没有合适的房子。秀儿手上忙乱着,心里也不闲着。
还记得第一次到男方家里登门。他已经不是第一次提起了,可是秀儿还是还是有些犹豫,仿佛面前有一道门,往前走一步?抬起,又落下,纠结了几日,决定要去。那么,去了应该看什么,看男方的经济条件?对,不图他家里有钱,总也要普通人家的日子,能保障基本生活啊。还看什么呢?看这一家人的相处是不是和谐?是呢,一家人平平安安、其乐融融地相守一生不正是她想要的幸福生活吗?
怀揣着这两个心思初次登门,面前的这个家应该用俭朴来形容。院子里有一颗不知名的树,枝繁叶茂。屋里的顶棚平平整整地糊着白纸,已经微微有些泛黄。老式的高低柜上摆放着一家人的照片。大哥、大嫂和婆婆忙里忙外张罗了一桌子的饭菜,欢声笑语中,就这样结束了她的第一次登门。秀儿看到了勤劳节俭的婆婆,还有温馨和睦的一家人。
“秀儿,桌子上钥匙你看见没?”
"没。”秀儿回过神来,略作思考。
那时候,秀儿还年轻,不大看得懂这间普通的平房有什么不同,直到那年夏天。
这个雨水稀少的北方小城竟然下了好多天的连阴雨,先开始也没大注意,后来不断听到平房有人家漏雨,打电话给婆婆,她只说有点漏,不过,没事儿。孩子只有一岁多,因为距离远,平日就在奶奶家住,周末回来接走。突然,有一天婆婆打来电话说,你们回来把孩子接走吧,家里漏雨。还记得一进门的那一幕,秀儿永远也忘不了。孩子站在沙发上,大夏天的穿着一件棉衣,戴着帽子,以他一岁多的身高,站在沙发上,正好和站在一旁扶着的婆婆个头相当。那件连帽棉衣是白色的,上面印着不规则的黑点,整个是斑点狗的感觉。这是几年前秀儿买给侄女儿的,现在虽然旧了,已经不再黑白分明,可秀儿还是那么喜欢。记得当初第一眼看到它,就喜欢上了它。虽然有点贵,看起来孩子穿上也不经脏,不太符合秀儿一贯秉持的实用原则,可是一向俭省的她还是买下来了,就是喜欢,喜欢棉衣,也喜欢侄女儿,管不了那么多了。如今这件棉衣,在这个夏天里,倒是衬出几分凄凉。
环顾四周。这是怎样的一个家呢?屋里顶棚上糊着的纸,没有一处是干的。地上,满满地积着一层水,足有三、四公分厚。
“走!都走!这家不能住人了。”秀儿大声地说。
“我不走,你们把孩子接走吧。我得留下来往外扫水,家里的家具不管,要泡坏呀!”
“都是些旧家具,别管了,把电视剧啥的多苫上几层塑料布。妈,你也走,咱们都走,去我家住。”
“你们走吧,我凑乎一下,没事儿。”
“这咋凑乎呢?这房就是塌不了,那湿乎乎的咋睡呢?”秀儿的语气里夹杂着一丝恼怒。
恼什么呢?秀儿好像也说不清。这个家,上上下下,湿得通通透透。从一进门的那一刻起,秀儿就有些难过。想想这几天的担心,总以为即使漏雨,也是局部有点漏,小时候家里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形,那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等雨停了,爸爸上房顶把瓦片鼓捣一阵,也就好了。谁知道,现实比想象的更加揪心。
“你们不要管我,只要把孩子接走,我一个人好对付。”
争执了半天,终究拗不过婆婆,她到底舍不下这个她奋斗了大半生的家。最终的解决方案,就是多买些塑料布,把整个房顶都苫住。周围邻居就有这么办的。
回来的路上,秀儿心里想,这家,早晚得搬。
“秀儿,中午咱们吃啥饭啊?你看还有啥需要买的?”
秀儿看看表,是该张罗午饭了,说着起身去看家里有啥吃的。“那,咱烩点菜吃吧,你买点豆角和粉条,其他的你看着办吧。”
秀儿一边淘米,一边琢磨,眼下这个房子也不知道冬天会不会冷。上次住的那个房子看起来不错,红红的砖瓦房,地板也是崭新的,只是没有刮腻子,四面墙上抹着一层水泥。墙上漂亮的彩暖可是经不住冬天的检验,有好几次秀儿都是半夜冻醒的。秀儿要穿上毛衣、棉裤,盖上最厚的被子,再搭上棉袄,并且躺在紧贴着暖气的铺位,才能睡得着。这间房子没有邻居,独自站在院子的中央。院子好大好大,跟学校的操场差不多,是用来作库房的。工地上施工结束之后,各种工具、木板等等就放在这里。公公刚退休,退休金也不高,婆婆又没有收入。老两口趁着身体还好,就找了这份工,住在这里负责照看工地的库房,多少有些收入。
这间房子留给秀儿的,除了冷,还有心酸。
那时孩子只有三岁半,上幼儿园也有一年多了。为了能每天见到孩子,孩子两岁就上了幼儿园,可是,一到假期还是要住到奶奶家。这里位置比较偏远,秀儿每次骑车大概要半个多钟头,一天四趟,在最冷和最热的寒暑假,就为了能多陪陪孩子。有一天,一进门婆婆就说,秀儿,你带孩子去找大夫看看,孩子的手碰破了。一看,伤口还挺深,小手翻出红色的肉,好心疼!秀儿不忍细看,更不能埋怨,这样的工地库房,满院的钢筋、扣件,孩子又怎么会不受伤呢?秀儿连忙骑车带孩子去看医生。接连几天,秀儿一下班就赶回去带孩子换药。眼看左手就要好了,右手又碰破了。这下,一向沉稳的老公也急了。望着院子里的钢筋、扣件、木板、铁锹,秀儿把眼泪往肚子里流,能怎么办呢?自己的工作不能随便辞了,也不能天天带着孩子上班。再忍忍吧。
“秀儿,你怎么啦?”
“哦,没什么。”秀儿一下回过神来,脸上挤出一丝笑意,摇摇头说,“你回来了,咱俩一起做饭吧,时间不早了。“
这一年的冬天,老房子那边儿终于有了新消息。老房子被列入棚户区改造范围,享受政府的补贴,能够换上保障房了。这可真是个好消息,要是等自己攒钱买商品房,这辈子要住上楼房,几乎是不可能的。就这,还是要交好几万块,那也不是个小数,家里还是拿不出这么多钱。再等等看,会不会有啥新政策呢?咱也再攒攒。比起动辄几十万的商品房,这个目标好像离得更近些。
从此,同样节俭的生活里有了不同的味道,空气里弥漫着希望的气息。婆婆更加俭省了,退休的公公又找了份给小区绿化带浇水的工作,上下班还会捡些饮料瓶啥的。凭劳动挣钱,咱不丢人。
秀儿心里也盘算着老人的房子,却什么也不说,只是日子过得更紧巴了。有人笑话秀儿老土,有人笑话秀儿抠门儿。去他的,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主儿。
不久,又有一个令人纠结的好消息,五七工补缴三万八,够年龄的,就可以领养老金了。这是好消息,可是钱从哪来呢?房子的钱还没着落,这个又要交钱了。交!一向有主意的婆婆拿出了多年的积蓄。这下婆婆有了退休金,虽说微薄,却也让家庭收入增加了。不过,家里一点积蓄也没有了。
就这样租房的日子又过了两年,看样子是没啥新政策了。
一天,晚饭后,孩子他爹说,“秀儿,跟你商量个事儿,咱妈的房子,大哥跟我商量,姊妹几个都凑点钱,把房钱交了吧。”
“行,多少你们兄妹几个商量吧。”
秀儿的盘算来了。
就在几个兄妹商量着都凑点儿钱给老人换房的档口,听说老房子那儿要列入拆迁改造范围,基本不用交钱就能住上保障房了。不会吧,不会吧,真有这么幸运?不用交钱就能换新楼房了?速速,速速,办手续去也。
新房虽然不大,却是老两口晚年的安乐窝。经过简单实用的装修之后,终于赶在春节前搬家了。
除夕的这一天,秀儿带着为婆婆精心挑选的大红色的床品来新房过年。这大红的颜色,不仅仅有喜庆,有福气,还有一个女人关于新房、新生活的种种遐想。秀儿想,或许年老的婆婆也曾有过。
除夕的夜里,红映映的床罩、窗花、福字,窗外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一家人的笑脸,又长高了的孩子,秀儿心里默默地想,好事儿刚刚好就发生在好的时代。
我们的中国,我祝福你!
作品简介
《搬家》是一篇短篇小说。作者透过“秀儿”的视角,看“婆婆”一家住房的变迁,反映了新时期棚户区改造、城市拆迁等惠民政策,带给普通劳动者生活的巨变。老人安享晚年,是一个社会给予弱势群体最深沉的人文关怀。作者通过“秀儿”之口,由衷地传达了对这个时代的赞颂:“祝福你”中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