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爱情
仿佛是这100年才开始,人们更加普遍地追问一个问题:ta爱不爱我?
有钱有势的人,会反复地怀疑:她(他)是不是因为钱才和我在一起?有了这个疑问,在日常生活的边边角角似乎都能找到证据。
贫贱夫妻百事哀,也会反复地质疑:她(他)是不是因为我没钱,所以不爱我了。所以才会说出那样的话,才会有那样的情绪……
这个问题是找不到准确答案的。
你的怀疑与考据,只会牵引着两人的关系走向恶化。
为什么这么说?举个案例:
笔者有一个患者,位于超一线城市,二十多岁。经老患者推荐,在笔者这调治抑郁症。贴清肝、养心、厚土等膏四五个疗程。起始效果比较理想,但在半年多时间里,反反复复,仍时有陷入低落阴郁情绪中。
在这个过程中,我给她沟通的较为清楚:药,是疏导身体的气机,该补则补,该泻则泻,该疏则疏。这是药的作用。但是药的作用只是一方面,生活习惯与情绪,是调养的另外两项重要内容。你生活习惯改不了,情绪始终打不开,药力对情志病能起到的作用就显得有限。
她慢慢讲了他的心结:她有个男朋友,今年60多岁,比较富有。俩人因为某些机缘认识之后,陷入热恋。俩人生活在了一起……
其它无关的环节略过,讲个她的心理细节:她说她很喜欢偎依在男友身边,枕着他,给他讲自己从小的各种麻烦疼痛。
她很喜欢他带来的安稳、沉着、智慧感。
但是她相当排斥进一步的肌肤之亲,当他衰老的身体在探索与深入时,她甚至会有呕吐反应。
从这个细节,其实我们能借到一个视角,看清楚爱情的某些本质:
为什么这个女孩喜欢这种肢体接触,而反感后者的肢体接触?
笔者剖析,常人对于爱情,其实有两个诉求:
一个是感官愉悦。年轻、健壮、美观的身体所带来的愉悦;
二是情感愉悦。比如对方带给你的物质充沛感、温柔爱护感、安全稳定感、扬眉吐气感等。
前者是性,后者是情。两者交融又并行,又细化为很多种具体的小诉求。
所以,你能说这个女孩不爱她男友吗?不是,它不是人们想象中的标准爱情,但他目前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角色。你不能说俩人之间没有情。
同理,有钱人总是在疑问:她是不是因为钱,才和我在一起?
你说呢?
同理,生活拮据时,爱人们常会为经济问题发声口角,往往吐出伤人的错误言论。能说俩人没有爱情了吗?
人通常不爱动脑子,于是对世间的观察,往往是二元论,要么是善,要么是恶;要么是爱,要么是不爱。
不是这样的。
这个世界不是黑色两色的。是有无数种颜色的,而且是在不断融合、分散而变化的。其中显得最极端的两种颜色是黑与白。
更简单地说,就像太极,黑与白,是不停地运转、转化的。有时黑多一点,有时白多一点。
你觉得有固定的颜色,只因为你的观察刻意停留在某个时刻。
2、性
说完了情,我们再来说性。
谈到性,我们总是把人归类于动物,觉得这个事是天经地义,不可逆转,人就是食色动物,改不了。
这其实不准确。
因为对常人来说,穷周围所见,都是这样,确实是这样。
但人之所以贵为人,就在于我们不只是动物。
就像前两天笔者聊九蒸九晒芝麻丸的机理时,讲过的,古人(准确说是任何时代都有个别高人)是有一套淬炼身心的方法的,这是这类高人在观察天地与人运行时,总结出的规律。
但是这些方法,并不是像我们在通俗小说中看到的那个样子。
比如说,性,这个事。
它的本质是什么?
是性冲动。
性冲动怎么来的?是你的肾精在蠢蠢欲动,想奔泻释放。
肾精怎么来的?是气促动一系列的脏腑器官运动,最终由肾功能运化为具体的精液。
那这个气怎么来的?你的起心动念!
你一动淫念,这个气就会推动肾精的运动,去释放;
淫念怎么来的?科学说是动物本能,没有办法。
不对!
淫念是由分别心来的,什么是分别心?就是你觉得这个世界有些东西好看,有些东西不好看,对于好看的,你自然想占有。房子车子家具手机好看,你可以用钱买回家。人好看,你怎么占有?就是用隐私部位的结合,乃至于心理的完全征服、占有。
我们都是常人,十个人里9.9个肾虚弱。
为什么肾虚弱?
因为你的肾精损耗的超过了合理范围。
拿普通男人的体质来说,如果你有过10天以上的节欲体验,你会发现,你的精力比以前充足,同时你的私密部位会膨胀,有行房的冲动,想释放。
这时,普通人基本受不了,就会想办法解决。你行房,将这肾精(生命本源的力量)泻出去;你意淫,就会梦遗。
你只要动一个淫念,就会不自觉地接连意淫,接着就是行淫、梦遗。
而且这个淫念非常细微,因为人的心念无比细微。并不是非得想男女之事才叫淫念,你看到某人长得好看,甚至听到某个高跟鞋声音、闻到香水气味,其实已经形成淫念了。(这个就牵扯到具体修行了,不再细讲)
如果你能在这个地方做功夫,于此逆转,不动一个淫念,将这个宝贵的精,通过打坐等方式,炼化成气,就能强化身体,就能转化痼疾。这比什么药都强,比我的膏药都好使。
我们看到的小说,所谓的炼精成气;接着更进一步:炼气化神;再更进一步:炼神还虚。其实是小说家借用修行的观念,是真实的存在,就是上述的道理:
止住肾精排泄——精化为气——气化为心神的力量——心神化为虚空。就是《黄帝内经》开头讲的,上古真人“恬淡虚无”的状态。
笔者写到这里,并不是要劝你修道。而是试图以很有限的知识,来解释我们的身体、心理与疾病。
你看明白了这个道理,才能在生活中注意与保养。
你想治病,就要遵从上述的规律。
这世上不存在仙丹妙药,不用保养,不用妥帖的运动睡眠,一吃就能祛病,就能脱胎换骨。最起码我没见过。
最后,笔者的年纪、阅历、才识很有限,所以拆解出来的只是片面的观察,只是提供一个思路,不能以此为准。
《千草堂说情志病》16 作者:禹州千草堂朱四
禹州千草堂,专注中医外治八十年,四代传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