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随笔-生活工作点滴婚姻育儿
择园 | 那些年我看过的幼儿园:踩过的坑和尝过的糖

择园 | 那些年我看过的幼儿园:踩过的坑和尝过的糖

作者: 诺一妈妈 | 来源:发表于2019-07-05 14:35 被阅读6次

写在前面:

想让孩子多学东西,又想保留兴趣,想有纯英文环境,又想多一些情感交流…以下是我的真实择园体验,细数公立园、主流私立园、蒙台梭利、华德福、瑞吉欧、巴学园等教育理念及探校细节;能让你对自己想要的教育理念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给到不少理性的择园建议,少走弯路。

有兴趣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小豆豆妈妈邦”进一步了解。

这是今年六一,孩子在幼儿园过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儿童”节:

上午组团去剧院看老师专门为他们排练的话剧(对,没错。是老师演孩子们看);下午一起搭帐篷、制作美食为夜宿准备;直到晚上的夜宵、露天电影嗨翻了天。

很庆幸,孩子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属于他们的童年。觉得当初的选择真的是对的,可是这其中的艰辛又有谁知道呢。

时间回退到三年前,开始给孩子选幼儿园的时候很纠结,又想多学东西,又想保留兴趣,又想有英文环境,又想发掘潜力…我想很多父母都有一样的困扰吧。

开始的时候真的是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经过几个月的各种了解,发现北京这里的幼儿园基本分为几种类型:公立园、主流私立园、前沿教育理念园(蒙台梭利、华德福、瑞吉欧、巴学园等)

01 踩过的坑

第一次择园,主要触碰到国内主流的一些公立、私立园,过程中深深地感受到:很多时候,你并没有选择,因为多数情况只会遵循你的内心。最终的选择,往往不是你最看中哪一点,而是你最不能容忍的点所影响。

@公立园:除了钱什么心都得操

不能容忍的点:老师为主导的传统教育模式;排排坐;师生配比低;

【提到公立园,最诟病的应该是以老师为权威灌输式的传统教育模式。另外,公立园资源相对有限,老师的理念也是参差不齐,相对开放一些的好老师得碰。当然啦,公立园也有它的天然优势,比如:就近入学距离近、费用低、餐饮可能更健康放心、老师的流动性相对低。】

一直觉得,6岁前对孩子的性格塑造很关键,也希望他能得到更多的关注和爱,更快乐更童年。加上,对公立园总有些刻板印象,比如:排排坐,小手笔直摆好不许乱动等。打心里还是喜欢张扬一些的孩子。所以一开始就放弃了公立选项。

@一般私立园:钱多点,学得多点

不能容忍的点:统一进度;多数仍为传统教学模式,换汤不换药;

【这类园,弥补了公立的资源受限问题。一般师生配比远高于公立园。孩子相对能受到更多的关注。同时,福利待遇上的差异所致,老师整体素质相对可控;家长群体的理念也会更趋同一些,更好交流。资源、硬件等上来了,但教学模式上还是偏传统模式的居多。很多打的旗号往往是:相比公立,我们能让孩子学更多。】

第一次的正经探校,就是从一所普遍反馈教学质量不错的私立幼儿园开始的。

印象中,那所学校的橡胶广场上摆着五颜六色的各式游乐设备。因为靠近家边上菜市场,一一在很小的时候,爷爷奶奶就经常带他隔着铁栅栏看里边的孩子们玩。一一应该是很向往了。

去探校的那天,园长没有太多交流育儿理念的问题,直奔主题:“你放心,从我这出去的所有孩子都能弹至少10首钢琴曲,能拍100个以上的球,能…”

校长一句话直接把我和一一爸吓退,所有孩子。。。多么恐怖的承诺啊!这个承诺的背后,多少靠着统一孩子进度,牺牲孩子个性为前提。后来择园这事晾了一阵,也听取了一些过来人朋友的建议:幼儿园,近是王道!于是,想要顺其自然地就近入学——离家最近的一所连锁私立园。

清晰地记得,开学那天学校铁门外,鬼哭狼嚎地孩子们被老师抱进校门。那所学校解决分离的方式,像极了一场抢孩子大战。家长们要么选择让老师强行抱走孩子,要么自己找好时机,趁孩子不注意时偷偷地离开。。。

what!完全不能接受这样的处理方式。日常在家,我都会特别注意孩子安全感的建立。会不厌其烦地告诉孩子:妈妈不会突然离开,有什么事妈妈都会提前告诉你的。

这倒好,本来就还在摇摆。任性的我,直接把一一带离了这所学校。事实证明,这种处理方式的背后有更多的隐患,这家学校后来出现了严重虐童事件。想想都有些后怕。

@贵族/国际园:拿钱砸出来

不能容忍的点:或贵族气形式重于内容;或纯外教主班不利于小娃情感交流

【把贵族园和国际园放在一起,是因为都给了我本末倒置的感觉。
纯贵族园太贵,没有实地考察过。只是听一些朋友描述过一家,比如会特别注重礼仪学习,无论男女生每天需要穿白色袜子。同时也会有比较高端的统一学习项目,比如高尔夫、马术等。同时,为了维持高大上的宣传,会多不少不是以孩子为主导的走秀式活动。】

好吧,这些都不是我care的,所以就略过了。不那么贵族的国际园,倒体验过一家:

还得说回那天的入学抢娃大战,落荒而逃。直接逃到了隔壁一家刚好也开学的国际园。看到外教们欢乐地扮演着牛仔,列队欢迎孩子和家长入学狂欢。机缘巧合就这样被吸引了过去。

之后,一一在这所学校就读了近一年。

这家国际园优点还挺多的,比如:因为教学活动以外教为主导,理念相对自由开放。外教和孩子们的互动也相对西化。全天纯英文教学,孩子在学习模仿英文时的语音语调不错,还有一一非常喜欢的科学探究课。加上,这家学校推崇男外教,当时有个瞬间打动了我:一个孩子坐在男外教身边,随着音乐律动一起high舞。感觉幼儿教育中引进男幼教很酷,特别是对小男生的教育。

但随着实际的体验深入,不如意的地方也很多因为外教主班,中教水平有限,对小小孩来说,情感交流的需求还是非常重要的。加上中外教的资质导致的教师流动性非常大。

因此上了一年后,选择了放弃。于是就有了我们的第二次择园经历———

02 二次择园

有了第一次入园经历后,最终和老公一次夜聊发现还是要回归本心,最看重什么,自己理想当中的幼儿园是什么样的。

开始接触到一些国外前沿的教育理念。比如,蒙台梭利、瑞吉欧、华德福、巴学园等。这些国外理念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赋予儿童自己成长的权利,欣赏、尊重、爱、引导他们等等。

而这些刚好是我们最看重的。

华德福、巴学园因为离家较远,最终剩下蒙式和瑞吉欧了。

@蒙台梭利:把世界装进教室,把教学落在教具

关键词:教学大纲计划、智力开发、混龄

【说到蒙氏的特点,还得从它的起源开始去理解。蒙氏创始人是意大利历史上的首位女医师。她是建构主义支持者,非常强调儿童的智力开发。它相信儿童具有丰富的潜能,但儿童只有在一个与他的年龄相适应的环境中,便能开发出他最大的潜能。比较明确的教学计划大纲,秘密武器是那一套完整的课程和教具。探校蒙特梭利教室,近百种教具会给成人和孩子都留下深刻印象。
另一个特征是,混龄环境。3-5岁的孩子编排在一个班级,提倡让孩子在不同年龄的同伴中学习、社交。这一点也挺棒的,特别是独生家庭,这样的环境有利于孩子的性格发展。
如果比较看重智力、潜能的开发,感觉选择蒙氏会优一些。】

一开始我们锁定的就是蒙氏。家附近刚好有家孙瑞雪蒙氏幼儿园。
带一一去参观时,一下子我们就都喜欢上了这所学校。我是个很感性的决策者,很多时候就是简单的一两幕触动到我,比较认可的地方是:
学校有沙池,有钢琴;
分不清那会是课中还是课间,孩子们自由地选择呆在沙池还是在大厅敲着钢琴,翻着绘本。从孩子们嘻戏的笑声中发现,一阵自由的气息扑面而来;

另外有比较专业严谨的课程计划,也参观到老师给每一个孩子做的日观察记录。感觉很用心地在倾听、观察。当时就在想,孩子在这里得到的关注会更多。不过那所学校,完全没有英文课。

后来,我们选择了一家集团连锁性质的蒙氏园国际班准备入园。
不巧,所在分园管理非常混乱,频繁换园长且很少和家长互动。一度担心所谓的尊重孩子多会流于形式,于是就这样,因缘巧合错过了蒙氏。

@华德福:除了活动脑袋,还得塑造灵魂

关键词:全人教育

【关于华德福家附近没有这类园,了解不多。比较书面地了解到,华德福是基于一个人的整个生命历程的教育,幼儿教育只是它的一小部分,华德福还有初中高中,甚至大学,是一个完整的教育系统。华德福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将一个孩子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而是帮助孩子寻找和完成他自己的使命。】

个人感觉,相对其它前沿国外理念,华德福追求全人教育方面应该更彻底,但离主流的教育理念也会更远,需要家长有更大的勇气。

@巴学园:每颗童心里都有着一座巴学园

关键词:森林幼儿园,放任幼儿园

【抛开一些现实条件不说,每个有童年的成人心中应该都住着一座巴学园吧。

对巴学园的了解,缘于给一一读到《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讲述了作者小学的真实故事:小豆豆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之后妈妈带她来到巴学园,在巴学园小林校长的引导下,逐步成为一个被周边所接受的孩子,作者也因此段经历之后有了幸福的人生。】

一直把《窗边的小豆豆》当作儿童文学书列为一一小学书单的。2年前,刚好萌生出换学校的念头,与一一共读,没想到那么适合未满4岁的他。读完这本书,也让我彻底抛开主流公私园,开始深入思考:到底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幼儿教育?
那阵子,我俩每晚都特别期待洗浴完毕,关掉大灯点亮阅读灯,干干净净地进入小豆豆世界。犹记得第一晚,读到小豆豆好奇新桌椅,找借口关关合合;喜欢站在窗边发呆,和天上的小燕子说话。我问一一感觉如何,他斩钉截铁回答说:“她这样做是不对的!”我有点打颤,同时有点小遗憾,读它太晚了。

书中伟大的小林校长,也让我想起了——
小扎的“你只能当小孩一次,所以希望你多花时间闻闻所有的花香,把你喜欢的叶子放进你的筒子里”;
想起了矮大紧的“孩子,一定要多学多干些没用的事,比如琴棋书画,比如爱与等待。因为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想起了从小内向胆小的藤子F不二雄说“幻想拯救了他”,以及参加他的博物馆时看到大多他和孩子的有趣瞬间..

家附近没有这类园,也没有心理准备为此举家搬去郊区。但也因此,终于接触到了有非常多共通点的另一个教学理念:瑞吉欧。

@瑞吉欧:想到啥聊啥,聊到啥教啥

【说到瑞吉欧,也可以先来掰掰它的产生背景。

瑞吉欧的萌芽是二战后,当时意大利是战败国。在这样的恶劣社会背景下,创始人在教学中利用儿童生活中可以获取的自然零散物料,像各种材料和颜色的纸、布、石头等各,让儿童在生活中建构学习,在学习中建构生活,这也成了瑞吉欧的教育观。“教育不只为了美好生活做准备,教育就是美好生活。”

瑞吉欧没有固定的课程大纲,瑞吉欧老师不是权威,不会过度介入孩子的认知,更多的是引导和倾听者。孩子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语言和文化,而是主动的想法分享者的、与同学和老师观点碰撞交流者、具体实践的执行者。孩子的兴趣、需要、经验是一切活动的出发点。不过正因为这样,孩子可以非常个性、自由的形式去表达和展现。】

瑞吉欧理念,和我的诉求是非常一致的。尤其深度探索引导,以及好奇心保护这一点上,整体感觉瑞吉欧更优。但也有担忧,这种理念的实践对老师和园所的要求之高,最终并不能落到实处。很幸运,我们首次去探的这所瑞吉欧园,园长和主班老师都很专业。一次探校的交流及细节,彻底让我打消了这种担忧。

之后,把一一和弟弟都送去了瑞吉欧园(目前哥哥大班,弟弟托班)。

现在,身边的朋友也常感慨,感觉兄弟俩过着像小豆豆一样的学校生活。

03 我感受到的瑞吉欧:

一一现在的学校,整体画风和这所日本幼儿园挺像的。

室内,没有太多成品布置,更多的是零散物品,布、纸、珠子等待孩子自己去开发制作;
室外,没有很豪华的硬件设施,比较自然。比如,他们的游乐场是沙池(真沙,不是决明子哈)、石头池、后院是轮胎木板绳索做成的游乐场;没有橡胶跑道,他们的跑道就是整个郊野。

春天,会去爬树捉小刺猬;
夏天,会水枪太战;
秋天,会打扫落叶;
冬天,会戴上羽绒服帽作球状滚下山坡…
感受到的瑞吉欧理念,有几点是特别打动我的:

1、尊重、爱与信任孩子

【“与其牵着儿童的手,倒不如让他们靠自己的双脚站立着”。
注重孩子的建构主义、作主、承担的能力,也是瑞吉欧最吸引我的一个地方了。在学校,大大小小的很多事情都可能是孩子们独立完成的:小到穿衣做饭,大到生日会准备、毕业旅行设计等。
有这份爱与信任,孩子们也学会了爱人,并用自己的能力回馈着这份被爱和信任。】

还记得一一换到这所学校时,我曾感叹过:终于找到了一家不使用不绣钢餐具的学校了。他们的餐盘都是好看的陶瓷,甚至水杯都是开学的时候孩子们自己参与烧制的。校园内也随处可见各种被视为儿童禁忌品的陶瓷、玻璃器皿。

在学校,他们学会了安全使用刀具、胶枪等各式工具。篇头视频的夜宿活动,哥哥班作为高年级同学,一起准备了全园老师、弟弟妹妹的夜宵。

卫生间的小秘密,自己想办法保护它

有体验后,更理解安全第一

今年我还过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母亲节——

去到学校,享受哥哥亲手制作的晚餐,以及弟弟全程自已设计的插花:

妈妈我想告诉你:无论未来在哪里生活,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

妈妈喜欢花,所以我送给她我认为最美的花~

2、亲近自然

【别的瑞吉欧园不太清楚,一一所在的校园刚好有比较好的自然条件。也让孩子们有机会感受到最童年最自然的校园。也有妈妈朋友和我聊到幼儿园学习的层面,6岁前学到什么算学呢?我想大自然会是最好的老师。

孩子的成长,需要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这是人造玩具无法替代的。他们需要触摸,搓捏、打滚中,感受大自然的本质!孩子们享受这一资源的权利,我们作为大人无权剥夺。】

临时的雨天,有才的老师们和孩子们酷似无脸男的造型。亲娘都可能需要有勇气这样去满足孩子感受雨的权利,老师们很自然地给到了。

常年泡学校沙池的哥俩

与各种小动物比邻,图为哥哥班偶遇小刺猬。不知道刺猬还是否会光顾,孩子们一起在校园里给刺猬保留的家。

讲到母亲的孕育,老师顺势和孩子们一起孵化的小鸡小鸭。

还有日常最多的活动,捡树枝、刨刨土…

3、协作:

【瑞吉欧很注重孩子的协作以及社交规则的建立。它的建构主义,是在与同伴、家长、教师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一一的学校,这种互动的机会就非常多。】

一一班级的亲子毕业旅行。基本都由孩子们自己商量策划。比如分房安排,老师会将其设计成一个小课题,抛出问题,让孩子们团队协商最终给出分房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自己体会协作中需要有的磨合与妥协。

整个亲子毕业旅行,接触到孩子们比较真实的相处方式。比如发生冲突时,基本都是有这样的对话,过程中很少有老师干涉:

“***,我不喜欢你这样~”(中断冲突,避免冲突扩散)

“对不起”(自己评估对错)

“好吧,下次不要再这样啦”,又或者,“我还在生气呢,现在不原谅!”(尊重自己的情绪和感受)

类似的协作及规则还有很多。哥哥弟弟有着同一套规则体系,也因此在家的时候,俩娃的矛盾冲突相对少,有的情况大多也能自行消化解决。

4、父母的安全感,及自我成长

【这一点还真是挺重要的。一些莫名的焦虑,很多时候都来自于父母安全感的缺失。】

在瑞吉欧园的这两年,作为家长的安全感建立后,内心强大了很多也省心不少。
一是,有相同的理念的家长群体,相互交流学习更顺利,也不会感觉到那么孤单;
另外,学校比较注重家园共建,日常与老师交流沟通多了,总会给到我和爸爸非常多的指导,让我犹如醍醐灌顶。

当然,以上都是我的个人经历。择园和择偶一样,吾之蜜糖也有可能彼之砒霜哈。
所以,最后给大家比较理性一些的择园建议还是:关键是找到自己诉求和痛点,如果想不清可以多看书,和过来人了解,然后亲身去探校体会。

希望大家都能少走弯路,选到心仪的幼儿园。

相关文章

  • 择园 | 那些年我看过的幼儿园:踩过的坑和尝过的糖

    写在前面:想让孩子多学东西,又想保留兴趣,想有纯英文环境,又想多一些情感交流…以下是我的真实择园体验,细数公立园、...

  • 那些年我踩过的坑

    1.关于股票 2015年的时候遇上了股市大涨,此时的老妈像打了鸡血一样,因为她的股票终于抬起了头! 兴奋的叫我开了...

  • 那些年我踩过的坑

    一、应届生面临的最大的就业坑—保险公司 大四上半年遇到疫情,学校匆匆结束课程。回家后,离过年还早,俺爹嫌弃...

  • 那些年,我踩过的那些坑

    前几日,阴差阳错去了西安一趟,见到了高中同学艳儿和丽,许久不见,相谈甚欢。高中的友谊就是这样的,即便经年不见,再见...

  • 那些年踩过的坑

    1.iphone手机,input元素readonly仍获取了焦点. 解决办法:直接在dom节点添加内联事件onfo...

  • 那些年踩过的坑

    RecyclerView的IndexOutOfBoundsException异常 大半年没有敲代码了,顺手写个上拉...

  • 那些年踩过的坑

    2016-07-27 使用nginx中转时,如后端服务时间过长,导致前段页面返回http的504 gateway ...

  • 那些年踩过的坑

    每个人都是长跑者,注定是孤独的,我们需要越跑越和谐,越跑越懂得和自己相融和解。 每一个试图与灵魂做朋友的人,都必需...

  • 那些年踩过的坑

    近日,看到了“教育孩子你犯过这52个错误吗?”这篇文章,深有感触,感觉自己曾经犯过其中的19个错误。这19个错误,...

  • 那些年,我写作踩过的坑

    3月,我参加了弗兰克老师的写作训练营,听完老师的第一讲,内心平地起惊雷,怪不得我辛辛苦苦码字,不见成效。原来,那些...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择园 | 那些年我看过的幼儿园:踩过的坑和尝过的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lfeh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