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内容里说,穷人“看短不看长”是被环境所迫,是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的一个选择。有人认为:不全是这样,有时候特别穷的人在认知上确实有一些误区,让他们在贫穷的世界里越陷越深,但不能把锅全抛给他们的生存环境,有时也有他们主观的原因。
《贫穷的本质》这本书没有回避穷人身上的“劣根性”或“先天的缺陷”,这些东西在他们身上确实存在,书中的几个例子特别让人印象深刻。
有些国家的穷人特别相信一个理论:治病时把药物如果直接注入到血液里面作用会更好。所以他们非常愿意输液,觉得口服的药物没用,非常的抵触。身处社会相对发达的人都知道,输液会往体内注入抗生素,而抗生素用多会损害身体的免疫系统,所以大病小病都去挂吊瓶不是一个非常健康的行为。
再比如在非洲一些特别穷的地方,穷人对医生非常不信任。比如感冒这种自限性疾病,什么药都不用吃,好好休息多喝水,正常人一个星期一般都会痊愈。医生给了穷人这样的建议,他回去后真的渐渐好转了。他会认定病情好转跟医生没关系,因为医生什么都没做。如果说医生给他打了一针,很快把病情压下去,他会认为药有效,而不是医生的功劳。但如果医生给他打了一针仍然没有好转,他会理所当然的认为医生医术太差劲。
这种不信任经过发酵之后,给各种慈善、扶贫的工作带来很大的障碍。很多慈善机构深入印度、非洲,给穷人的孩子打疫苗时,家长不以为然,他们宁可把钱用来给孩子打抗生素。但其实打疫苗是挺划算的事儿,花不了多少钱。打过某种病的疫苗之后,孩子得这种病的概率就非常低了,但是这些父母们压根儿不相信。
他们的不相信来源于他们的生活感知。比如一个孩子接种天花的疫苗,但是他父母发现周围没有接种疫苗的孩子也没得这个病,就会感觉打和没打是一样的。但传染病是概率问题,没打疫苗也没得病,那是他运气够好。而且,如果周围的其他孩子都打了疫苗,唯独这个孩子没打,基本上没什么太大风险,因为环境安全,没人会传染给他。
但是,有些家长们就理解不了,从感官上觉得接种疫苗没用。而且,还有一种情况会加剧他们的怀疑。通常来说,一种疫苗只负责预防一种疾病,如果想让这个孩子避开好几种流行疾病就要打好几次疫苗。这个周期就非常长,所以很多没有受过教育的父母就特别厌烦,就不带孩子打了。这就造成这些孩子得传染病的风险仍然非常大。这些东西都是非常明显的穷人身上的认知误区,肯定对他们的健康造成了很大的风险。
有没有好的办法避开他们这种认知上的误区,帮他们解决健康问题呢?
很多慈善机构做过很多尝试,他们发现一个比较有用的办法是,建立一些默认的选项,不让穷人有选择权,这样就能规避开他们身上固有的错误认知对他们的决策造成的错误引导。
比如很多特别贫穷的地区往往喝不到特别干净的自来水,他们都是打一口井,直接喝地下水。但这个水没有经过消毒,很容易造成传染病,所以慈善组织会免费发给当地人消毒剂,告诉他们喝水之前倒进去做一下净化,这样不容易得病。可是,这些穷人还是会继续喝没有消毒的水。这些穷人对自己的健康丝毫不关心,这让很多慈善组织非常气馁。
后来,有人发明了一种装置,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这种装置放在井口,可以在穷人从井里打水时自动释放可以起消毒剂作用的氯,对水做净化。这等于直接推着穷人往前走,而不是仅仅把工作停留在苦口婆心的说服教育上。
还有很多穷人都比较缺铁,这会造成他们贫血。但劝他们补铁,甚至发一些补充剂,这些根本没有。于是,就有人发明了一个磨面的机器,可以自动添加补充剂。那些穷人把面粉拿回去吃的时候就很自然地补了铁。
类似的办法还有很多,本质就是,既然穷人每做一个决定都非常困难,每天苦口婆心地试图改变他会给他造成更大压力,干脆希望他做的这个改变设置成一个默认的选项。这样就节省了这些穷人做判断时浪费的认知资源。他们处在压力很大的环境里,不想做决策或总做出错误的决策,那就替他做决策,帮他往好的方向改进。这有一点强迫的性质,强迫他们接受别人对他们的好。
这一个步骤非常重要。我们看到了穷人身上很多比较负面的东西,比如目光短浅,不追逐一个长期的目标。他们生病了会用抗生素,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平常不愿意花小钱去预防疾病。等健康出了大问题时,治疗费用往往会超出他们的经济实力,他们又不惜借钱治病,导致越来越穷。这种事在穷人身上非常普遍。
你觉得这种故事熟悉吗?这不是在咱们万万千千的中国人身上正在上演的一幕吗?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好像步入了中产阶级,可是家里一旦有一个人得一场大病,经济水平一下退回二十年前。咱们中国人身上也经常发生这种因病致贫的事情。
很多大病其实完全可以避免。很多人平常根本不锻炼,甚至有些人连体检的费用都嫌贵,不愿意去体检。结果年纪大的时候检查出比较大的病,全家人四处借债,做各种昂贵的手术。所以,咱们跟世界上最穷最穷的人不是一模一样吗?
再比如,咱们现在对于长期的目标,像坚持每天读书这种事,有几个人能做到?这是一个非常苦而且长期没有收益的事,我们更愿意追求的是有短期效果的事。比如让我们玩游戏,这个快乐是短期的即时的,我们玩游戏时立马就能感觉到刺激。于是,我们会花大量的时间玩游戏,逐渐的压缩我们看书的时间。
穷人有了钱马上买好吃的,而不是囤积更多的粮食为以后的日子做准备,或者不把钱用在给孩子的长期的教育投资上,我们觉得他们短视,可是我们自己不一样吗?我们不也是一群“看短不看长”的人吗?
前面讲了很多穷人在认知上的误区,大家可能觉得他们很蠢,自己不懂还不相信专业的意见。可是咱们跟穷人有什么根本区别吗?咱们不也在犯这样的错误吗?
想想网上“反对转基因”的声音多么汹涌澎湃,基本上人多就是对的。这就是现在社会的处境,社会舆论总是起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效果,最后哪个观点的支持人数更多哪个就更占优势,而不是看哪个观点更有科学含量。这就导致社会大众普遍反对转基因食品。
其实,大部分人都不懂转基因技术。如果有能力看懂那些学术论文,就应该看看学术界是怎么认定这事的;如果看不懂,那就去看一下研究这个领域的专家们怎么看这事,而不是被舆论牵着鼻子走。但是,今天大部分普通民众或多或少的都怀疑转基因食品。
2016年,有108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联名给所谓的环保组织写了一封公开信,告诉他们不要混淆视听,不懂转基因却百般阻扰,是阻挠科学进步。这是科学界非常正式、非常严肃的跟反对转基因的环保组织做一个正面的交锋。
这个新闻出来之后,看新闻评论就会发现,网络喷子是真厉害,基本上都在骂这108个诺奖的获得者,说他们被有转基因技术的大公司收买,昧着良心做事,致全世界人民健康和死活于不顾。这是一个典型的阴谋论的逻辑,这种汹涌澎湃的舆论对任何专业的东西丝毫不尊重,只要人多就势众,认定转基因技术背后有一个巨大的阴谋。
当然,转基因技术只是现在这个时间节点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在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类似的事情。比如说当年糖精刚推出时,一大波人反对,说这个东西是化学的,对人的健康有害;后来味精推出又反对一波味精,代糖推出又反对一波代糖……咱们面对科技进步的时候,大部分人脑子里想的东西跟前面讲的穷人是一样的,在科学家眼里可能特别可笑。
他们做研究,知道一个科学研究到了能够商业化应用的程度,中间需要经历多少考核,多么严谨的反复论证。可是大家对不了解的新技术往往就是用一种特别廉价的怀疑态度去对待。就像医患关系,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专业的医学知识匮乏造成的。
另外,媒体的推波助澜也起了很大作用。
基本上绝大多数的媒体人都不具备科学素养,根本就不知道转基因是怎么回事。报道无非就是支持转基因或不支持,从吸引眼球的角度来说,肯定说的越耸人听闻越能获得关注。所以,很多媒体的选择就是直接开骂,因为这是民意,群众基础特别广泛,获得的眼球效应是最好的。
稍微保守一点的媒体就会采用一种和稀泥的战略,各打50大板。在他们的逻辑里,一个事情如果能产生争议,就要谨慎的看待。于是,他们在采访时会控制新闻源头,采访一个支持转基因的人,然后采访一个反对转基因的人,这样显得自己是一个中立、客观的态度。
但这样做并不客观,在科学圈里转基因是一种非常成熟的技术,可是这些为了保持话语上的平衡,非要把反对的声音提到媒体上来,获得跟支持的声音一样多的曝光。这就误导了很多普通人以为转基因技术在科学圈也是没有定论的事情,太快应用到商业世界了。所以,他们觉得太草率、要谨慎。
虽然我干过媒体,但我一直秉承一个理念:想获得科学知识,一定不要看媒体文章,如果看不懂严肃的论文,那就找点比较靠谱的科普书来看。
扯远了,说回咱们和没有任何理由就怀疑医生的穷人有什么区别呢?本质上来说,所有人都是按直觉和情绪去理解一个自己没有办法理解的事物。所以,穷人犯的错误或者他们身上展现出来的一些弱点,咱们身上其实一样不落全都具备。
我们比穷人强的地方在哪呢?
就在于,我们不需要做选择,我们生在一个一生下来就有自来水的社会,我 们很自然的知道自来水是经过消毒的,不需要手工添加消毒剂;我们不知道下水道系统是怎么循环的,但是我们会用……这些在我们出生时就已经被发明,成为了工程项目的一个标准的环节装在了房子里,完全都不需要我们考虑。
而且,我们有相对比较完善的医疗体系,孩子生下来之后就会打各种疫苗。全社会都接受接种疫苗这个概念,对我们来说没有任何认知负担,不需要思考,不需要特别纠结的权衡利弊。而且我们的生存环境非常安全,即便没有打疫苗,周围的人都打了,自己也是安全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大部份人都不需要担心下一顿饭有没有的吃。
用一句话来说,我们用不着用自己非常有限的自控和决断能力来应对我们的生活,我们只要按照这个社会给我们的这些默认选项自动的运行,就能活得非常好。而穷人需要不断挑战自己,不断地运用其实非常有限的认知能力和决策能力,一次一次的去消耗他们自身所剩无几的意志力。
所以,从这个维度来讲,我们到底比这些世界上最穷的人强在哪儿?我们不过是生在了一个更健全的社会,有足够多的默认选项,可以节省我们做决策时需要浪费的意志力和脑细胞,这是唯一我们比穷人强的地方。说白了,我们唯一比穷人强的地方就在于,我们生得好。
整个社会的运转系统给了每人一套家长式的解决方案,有一点强迫性,就好像一个权威的父亲帮子女规划好了人生路径。他给我们设置了足够多的默认选项,而我们天生就在一个非常安全又非常干净的家里,躺在沙发上开始大谈自由。谈国家不应该对个人干扰太多,谈政府做事太过于家长做派,谈自己要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很多人经常在各种媒体里批评政府,他们其实是秉承一个非常极端的自由派思想或者叫原教旨主义的自由派。这些人从来看不到社会体系运行背后的部分,看不到这些默认选项为什么会存在,看不到自己为什么能享受这些默认选项而穷人就不能。
本质上来说,每个人要默认政府或社会为我们做的事,然后让渡出一部分所谓的选择权交给政府去做。有了这些默认选项,每个人才能把自己非常薄弱的意志力节约出来用在想用的方面,比如升职加薪、谈恋爱。所以,我们真正比穷人强的地方就在于我们活在一个有默认选项支撑的社会,这就是《贫穷的本质》这本书整个结论的立足点。
读这本书会让人特别感动,它确实有一点批判的色彩,非常有人文情怀,它是完完全全站在一个穷人的角度来看待我们现在的生活。我们发现自己并不清楚非常熟悉的东西是怎么来的,浑浑噩噩的就混到了一个比较好的社会里。而所有这些无非是起点不一样,我们没有生在一个战乱、贫穷的国家,仅此而已。所以,我们比一些人富有,在个体层面来讲没什么值得骄傲的。
这本书的这个立足点非常有意思,一般这类讲贫穷、讲慈善的书,最后都会指点江山,大手一挥,说穷人应该做好哪些就能脱贫。而这本书是站在穷人的角度重新审视我们这些所谓的已经脱贫、相对发达一点的社会,审视了一下在这个环境下生存的每一个个体。
(搜索路径:先保存至相册,在微信扫码,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