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重新把《曾国藩的15堂高效复盘课》翻出来复习,回听。
曾国藩和父亲一样是多次落榜的落魄考生,在他第6次跟父亲去长沙考秀才时,他父亲曾麟书已经是第17次考秀才了。
放榜时他看到自己的文章被当成反面文章上了黑榜,沦为同乡人的笑柄。在巨大的痛苦中,他开始了生平的第一次复盘。
所谓“复盘”,本来是一个围棋中的术语,是指棋手在下完一盘棋后,要在棋盘上重新摆一遍,看看哪里下得好,哪里下得不好。下得好的要继承,下得不好的,要在重新摆的过程中探究怎么样落子才更好。这个反思、精进的过程,是平时棋手们增长棋力的重要步骤,也是拉开彼此差距的最重要一环。
曾国藩的老师是自己的父亲,读书没有方法,就是死读书,虽然用功、稳扎稳打,却太缺乏这样的反思环节了。
那么自信心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的曾国藩,到底是怎样完成这一次改变自己命运的复盘的呢?
首先他沉痛地回顾了自己从小到大读书的状态。一直以来的学习方法,其实就是”死记硬背“四字。
接下来,曾国藩做了一件很值得我们去借鉴的事情。他把自己上了黑榜的反面文章和优秀的考试文章放在了一起,做了很久的对比分析。这样一分析,他就找到了自己最大的问题——考试文章写得太死板了,感觉就像背了很多文章,然后拼凑在一起,文章完全没有灵魂。
然后再进一步分析,他发现自己太注重文章中某一个局部的打磨,反而忽视了文章整体的逻辑性,而这便是他屡试屡败的根本原因。
于是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曾国藩开始有针对性地训练自己写文章的逻辑性。很快,他就像开窍了一样,越写越顺手。
一年之后,曾国藩重新自信的走讲了考场。这一次,他成功地考上秀才。在曾国藩22岁到28岁这段时期,他连续考中了秀才、举人和进士,成功跻身中央官员行列,后来还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五部侍郎。
在没有复盘总结之前,曾国藩只会蛮干、苦干,而在复盘之后,曾国藩就像突然打通了任督二脉,文章越写越顺,地位也越来越高。更关键的是,他在尝到了复盘的甜头后,把复盘总结变成了一种日常行为,这就等于是找到了一个能够推动自己不断成长的强大动力。
今日必做:回顾自己在学习、工作中曾遇到过难以逾越的困难,做一次好好复盘。回顾自己过去是如何应对的,尝试找出根本问题所在,并试着给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人生不是比谁走得更快,而是比谁走得更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