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周的主题是家庭关系,我们主要通过家庭动力画来看一家人的关系。
首先我想为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家庭动力画?
家庭动力画的前身是家庭绘画,是1970年由心理学家布朗和考夫曼发明的。但最早的家庭画像是静态的,最多只能看到这个家庭中的每一个人的人格特色在到底在哪里?然后子女和父母之间人格特质到底有哪些相像和不同的地方?而这些相似性有可能在他们的互动沟通中产生哪些冲突。
后来布朗和考夫曼发现如果让每一个人再做一点事情,就可以看到这个家庭中每个人的互动、沟通模式到底出现了哪些问题?家庭关系是怎样的?还有家庭中的每一个人扮演的角色是怎样的,比如父母扮演的角色、孩子扮演的角色、甚至夫妻之间的关系和角色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看到。
而在这个画画的过程中,个体能够放心自在地表达自己,无形中压抑的情绪就会被自然地释放出来,甚至被解决。所以对于家庭教育而言,绘画治疗是个非常好的工具。
到底要怎样来看动力画呢?接下来我会通过一个故事把解图的技巧串起来,分享给大家。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7岁的小男孩,一年前在我这里做咨询。据父母说,他们已经实在拿他没办法了,在学校成绩也很差、经常在学校招惹同学,老师隔三岔五地就要请家长去谈话,甚至放话说再这样下去就要请他休学了。他到我这里的第一次咨询,我就让他画了一张家庭动力画。
当时孩子是妈妈带过来的,可奇怪地是,孩子的画里却没有妈妈。他画的是自己和爸爸一起回老家。天上下着很大的雨,他和爸爸却没有雨伞。就这样冒着大雨回老家。
当我问他:“妈妈去哪里了?”时,他回答我说:“妈妈在加班。”
我又问:“当妈妈不能跟你还有爸爸一起回老家时,你的感觉是什么呢?”
他说:“我很担心,我担心妈妈会有危险。”
他的回答十分出乎我的意料,因为在这样的状况下,大部分孩子都会说自己“失望”、“伤心”、“难过”,他却是担心妈妈的安危。
可见这个孩子的安全感可能建立得不好。后来跟孩子的妈妈核实,发现果真如此,因为小时候这个孩子一直放在乡下由爷爷奶奶带大,快到入学的年龄才回到爸爸妈妈身边。
所以,在家庭动力画里,首先可以从画中出现的人物来厘清家庭关系的现状,改善家庭关系的困扰。
家庭动力画是要求把家里的人都画出来,但我们会发现许多时候会有家庭成员不在画里。像上面的画里就是妈妈不在。如果是一个孩子的画中,缺少爸爸或者妈妈的身影,则可能代表孩子跟他的距离很疏远或者缺乏交流,直白一点地说就是关系不那么好。在画中,如果作画者没有画自己,一般表明他感到被家庭抛弃或不受重视,有时也传达出作画者拒绝家庭、不能融入家庭。
其次,我们还会要求个体画出家中成员是正在活动,或是做些什么。
这些内容,正是家庭成员彼此间的动力表现。透过个案在家庭动力绘画中的成员排放位置及活动的质量,可以了解到家庭成员的沟通品质。
我们再回到刚才这幅画,虽然看上去孩子和爸爸的表情都是开心的,但是我们会看到他们俩所在的位置是阴云密布,雨下得很大。
大雨意味着什么呢?一般雨代表着压力,雨越大压力越大。这也在暗示着,这个孩子跟爸爸在一起其实有着非常大的压力。这个压力来自于哪里呢?我们了解到父母跟孩子的沟通方式基本上就是用吼叫在沟通,我们也曾亲眼见到过爸爸在大庭广众之下吼这个男孩的。有压力其实不可怕,可怕的是画中的父亲和孩子都没有应对压力的能力。
当然,我们也经常会看到,在画里,虽然每个人都出现了,但都是各干各的,或者画出全家人都在看电视,相互之间没有交流,这表明家庭成员之间缺乏沟通。
在上面的画中,我注意到一个细节,就是父子俩都没有画耳朵。如果去问画画的人,他多半会回答说自己忘记了,但是从潜意识理论来看,这其实是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方式出了问题,彼此都无法做到倾听对方。
还有就是我们比较喜欢画围着餐桌吃饭的场景,如果餐桌上堆满了食物,代表这个家庭中充满爱,或者画画的人渴望家庭成员之间充满爱;但如果餐桌上空无一物,表明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冷漠或者家庭氛围冷清。
我们再来看到人的部分。
对于7岁以下的孩子,把头画得很大是正常的现象,如果7岁以上还这样画的话,就需要考虑这个孩子是不是有攻击性或者自大自负的现象。还有一些情况会表现出比较差的社会适应能力,比如说忘记画眼、耳、口鼻,还有脖子,或者很小的头、很短的手臂等等。在上面的这张画里,我们看到至少省略了两个地方,一是脖子,二是耳朵,这也与他们的实际情况相吻合。孩子在学校是被排斥的,他不知道该怎样融入这个社会,便选择攻击和破坏的方式。
最后我们来看看线条。一般画出非常粗重的线条,代表这个孩子有可能在发泄自己的情绪,他的内心有很多的焦虑和不安。如果线条画得非常轻,可能他的个性是比较柔和、或者犹豫不绝的,也有可能是适应能力比较差的表现。如果是锯齿型的线条,则有可能代表着这个孩子有比较大的内心冲突和攻击性。
在我刚才分享的这幅画里,首要处理的首先是他与妈妈之间的关系,妈妈需要用心地来和这个孩子建立连接,同时夫妻关系问题也是影响孩子的重要原因,比如妻子对丈夫的不认同、丈夫的挫败感与无能感。这幅家庭动力图再一次告诉我们,孩子的问题其实很多时候是家庭的问题。
最后,我想在这里想提示的一点是,这些解图的技巧只能作为参考,而不是标准答案。真正去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需要去跟孩子核实。比如去问他一些问题啊、要他编一个故事啊,这样才能真实而全面的了解孩子,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