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673732/4aa4a3161e5614b8.jpg)
#“P.E.T.×非暴力沟通”父母成长小组#手记
今天第一次团体,恰好来的四位妈妈,两两一组,各有同样的议题。其中一组聚焦在“如何放手让孩子自主学习”,另一组共同关注的是“如何在家庭关系里保持界限”。记录几点体会,和大家分享:
1.自我探索的深入度
第一组经过互相倾听,探索到作为妈妈,在“放手让孩子自主学习”这件事情上,底层的需求是自己的安全感和价值感;第二组探索到自己的需求,则与被尊重、重要性有关。
有趣的是,无论是哪一组的需求,最后的焦点都落在自己身上——看起来我有安全感、价值感、被尊重、重要性的需求,我很需要孩子按部就班符合我的标准和期待,或者家人认同我的想法和观点,来满足我的这些内在需求,但是,这是真的吗?我的需求真的只能由外在他人来满足我吗?我能为我自己做些什么呢?
换言之,如果我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取决于其他人做了什么或者不做什么,那么,这绝非自由的人生。
2.沟通语言的清晰度
第一组的一个妈妈,在演练和孩子“第三法”解决暑期学习机会安排时,在第一步“界定双方需求”时就卡住了。她忽然发现,她不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么。而当她不清晰自己的需求是什么,她的表达就变得模糊,孩子接收到的信息也是含糊的,两个人一直在解决方案上扯皮,沟通没办法深入。
换一个妈妈来尝试,当她不仅清晰表达了自己的需求——放心、安心地做自己的事,不需要把太多的精力花在监督孩子做作业上,同时也能及时听到孩子的需求——自主感和胜任感时,沟通才得以进一步深入。一开始始终强调自己“什么时候想做才做作业”的孩子,也才松了口,愿意一起探讨一个可以同时满足双方需求的方案。
3.经验分享的干净度
在上面的演练中,沟通得以推进,除了对需求界定的清晰,尤其重要的是,妈妈分享自己经验的诚恳度和干净度。
过程中,孩子表达了对时间表的抗拒,妈妈先是倾听:“是啊,时间表真的很让人讨厌,执行起来压力很大。”同时发送了一条表白性我信息:“但是妈妈发现,虽然时间表很讨厌,有时候没有时间表也真的不行。妈妈工作时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形,制定好的时间表没有执行,到了最后几天就特别赶特别焦虑。后来妈妈尝试尽量按照时间表做工作,感觉到真的很轻松,最后完成那一刻,心里很开心。”
此时,妈妈再邀请孩子做时间规划,孩子就答应了。
这里,特别考验一条表白性我信息是否足够干净——我只是和你分享我的经历、经验和感受,我体会到了那些愉悦,它是这样来的,我呈现的纯粹只是我作为独立的自己满意的一种生命状态。没有任何要改变你或者说教的目的。
如果我们真正做到这样的诚恳,孩子又如何不被我们“影响”?
相反,如果我的生命对于喜悦和成功的体验,本身就是匮乏的,那么我能够呈现给孩子的,就十分有限。为了掩盖这样的有限,只好用更多的命令和指责与孩子互动,并美名其曰“都是为你好”。
所以,妈妈们,如果希望孩子的未来有更多无限的可能,那么,就先从自己开始,去创造更多的可能,从“有限”里解绑,去触碰生命的“无限”。
孩子自然会从你呈现的状态里吸收向上的营养和能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