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大孩子的安全意识堪忧
这两天,一则”家属放弃救援溶洞落水少年”上了微博热搜。
事情的始末是这样的,湖北恩施一名15岁的少年,与同学相约去鱼泉洞探险,结果不小心掉入深水潭失踪。
溶洞内的情况错综复杂,水潭下面不仅有近乎90度垂直断崖,还有纵向暗流。当地政府和救援队先后通过水泵抽水、打捞、潜水等方法进行搜救,但是五天过去了依旧没有结果。
在了解了洞内复杂情况,和目睹救援人员五天不间断的危险搜救之后,家属最终同意放弃救援。
有时候,选择放弃比坚持难。因为放弃救援,意味着父母不得不承认,孩子已经不在了的事实。
孩子很优秀,曾被老师定位考恩施一中的重点对象,墙上也满是孩子的奖状。但现在,却只剩下两老对着满墙的奖状抹泪。
网友都觉得很心痛,纷纷为孩子祈福。还有网友留言道:多希望像电视剧一样,水下有另一个洞口另一片天敌,孩子玩够了,就顺着另一个洞口跑出来回家了……
祝愿是美好的,但现实也是不容忽视的。
下周一,是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我国自1996年起,就将每年3月份最后一周的星期一定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力争提高孩子们的安全保护意识,将伤亡事故降至最低。
但即便如此,每年的意外伤害依旧居高不下。安全意识的薄弱和疏忽,让无数家庭上演了悲剧的一幕。
02 大孩子为什么容易忽略危险
根据全球儿童安全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每年有300万儿童溺水;26万儿童死于车祸,9.6万儿童被烧伤或灼伤;还有4万多儿童死于意外中毒……
而在我国,每年有50万人次学生遭受意外伤害,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意外伤害”,已经成为了14岁以下少年儿童的第一死因。
这一组组数据,实在让人触目惊心。
虽说14岁以下的幼儿对于安全意识可能更薄弱一些,需要家长多一些关注,但事实上,很多大孩子的安全意识也是非常堪忧的。
比如,这次探险失足掉入深水潭的恩施少年,就已经15岁了。照道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能够辨别危险的存在了,为何还是会被“意外伤害”盯上呢?
•一方面是因为,年龄稍大的孩子自恃已经有足够的分辨能力了,容易不听劝阻。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值青春叛逆期,父母越是严令禁止的事情,他们越是想要尝试。即使当面无法对抗,背地里也可能会偷偷去做。他们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但父母还是把他们当孩子看待,所以心有不甘,产生叛逆心理。
•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能力有限,又缺乏经验,一旦遇到危险根本没法自救。
如果家长没有一再强调安全意识,也没有教孩子遇到危险该怎么做,一旦遇到危险,单纯凭借孩子的能力,想要自救是非常困难的。
孩子在惊慌失措之下,可能会脑子一片空白,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做。或者即使有清醒的意识,也可能因为自身的力量太小,无法做到自救,从而导致悲剧的发生。
那么,针对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家长应该如何加强安全意识的培养呢?
03 家长该如何做?
首先,告知孩子,有很多危险是他们所不知道的,一定要遵从大人的警示。
比如:离岸流,被称为是海边游泳90%溺水事故的罪魁祸首。但如果不是北京双胞胎在青岛海边溺亡,以及舟山岱山岛三名孩子被海浪卷走这样的新闻出现,恐怕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离岸流,更不知道离岸流的危险程度。
舟山岱山岛三名被海浪卷走的孩子,都是16岁。他们当时站在沙滩上玩耍,准备脱衣服下水的时候,被工作人员发现了。工作人员用高音喇叭警告了孩子们,但是他们并没有当回事。等工作人员离开之后,他们就下水了,悲剧也就此发生了。
因此,孩子一定不要过于依赖自己的判断。
其次,家长可以鼓励孩子探险,但安全保护工作一定要做足。
探险,不代表要去做一些不可控的事情。孩子的好奇心强,成人要理解。他们往往期待去见一些没见过的风景,也期待通过探险获得成就感。但是,如果涉险一些没有安全措施的事情,无异于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所以,探险不是不可以,而是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之下进行。“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这是恒古不变的真理。
再次,孩子出去玩一定要跟家长报备。
不管是和同学一起相约出门,还是自己独自出门,一定要跟家长报备。这样家长能够提前预估风险,并且叮嘱孩子相关注意事项。
最后,作为父母,千万不要因为孩子大了就放松警惕。
意外伤害,绝不会因为孩子长大了就绕道。父母不仅要告知孩子各种安全隐患,还要在陪伴孩子时,做到全方位的防护,平时遇到什么事情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做好安全教育。
安全无小事,但愿悲剧不要再重演。
------------------
(菈妈:热爱文字与生活,分享科学育儿和亲子情感的二宝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