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练字、读书,健康生活每一天。
第25天
因事未锻炼。
今天阅读的是《人是如何学习的》——学习是原有经验的迁移。
什么是学习?学习就是在学生原有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在体验和探究中主动的构建,也就是人们应用他们所知道的去建构新的理解。
所有的学习都涉及到原有经验的迁移,实际上就是认知结构在新条件下的重新建构。
这原理对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激活原有知识,实现新知建构。
学生来自不同家庭,他们各自的知识背景、家庭环境和特定的社会文化氛围,使的每个学生面对同一个问题,会有着不同的思维和处理方式。因此,学生在学习任何新知识,都不是一张白纸。但是在教学中,学生也许具备了学习情景相关的知识,如果这些知识没被激活,学习迁移不会发生,学生也就不能建构新知。
因此,在学生数学学习中,教师应该探求各个学生的已有储备,创设合适的活动,激活学生已有的个人知识和原始经验。通过帮助激活这些知识,让学生实现新知的建构,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例如:一年级学生在入学之前,都会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甚至有的学生,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法都不成问题。但是学生不知道如何用加减法的符号来表证,更不知道这个算式为什么是这个结果。有经验的教师明白学生的原有认知,在列出算式,学生异口同声的说出答案时,会追问:为什么是这个结果,你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引导学生根据数数或分与合的认知对运算过程加以理解;而没有经验的教师会认为,学生都会算了,也就没什么可讲的了,继续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教学。
第二,感念理解的变化,引起负迁移。
先前经验,既能激发促进学生学习,也能成为学习新信息的障碍。 如果教师无视学生的先前知识,就很难预测学生面对呈现的新信息会有怎样的理解。如,在学生学习加减法之后,在学习小数乘法笔算时,总是把相同数位对齐,然后去乘,这样给计算式不方便,也不能从竖式中看出计算的算理。遇到这种问题,教师必须设法让学生的思维变直观,寻到方法帮助学生更改错误的观念,形成新的概念。
第三,先前知识与文化实践错位。
先前的知识并非仅仅是学生带到课堂上的个体学习,它还包括学生个人特有的经验,以及学生作为社会角色而习得的知识。这些知识有时有助于儿童的学校学习,但有时却与此发生冲突,教师应该因势利导,把这些看成是建构的动力。
例如:教学比例时,让学生先说说生活在哪里见过比例,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原有的认知,然后让学生依据金龙鱼材料配比1:1:1,说说蜂蜜水怎么配。创设的情景是学生熟悉的,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唤醒已有认知和经验。
创设的情景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要是学生熟悉的,贴近学生生活的,这样才能让迁移顺利发生,让学生更好的感悟与体验。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长期建构知识的过程。好的学习不是教师找到了一种好的教学方法,而是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能使学生在充分的体验和探究中主动去建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