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写一篇读书笔记,对不起一本好书。《好好思考》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帮我打开了系统思考的大门。这本书只是一个开始,现在的我,可能只读到了其中的一二,读多几遍应该就会理解得更加深刻。现在就是这其中的一二,也暂时先用起来。
01 思维模型简单点说就是思考解决批量问题的有效策略。有点底层思维的味道,鼓励的是要做深度思考,遇到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
今天写晨间日记的时候,不自觉地开始问自己为什么这么认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问着问着,找到了一些答案。具体的操作还可以参考《零秒思考》的A4纸法。用一张空白的A4纸,写下自己的想法,快速地写完一张纸,把自己的思考记录下来。
02 由积累经验型的PDCA到深度思考型的OODA。
PDCA又称“戴明环”,通过制定计划、执行计划、检查任务、处理改进四个环节来不断改善结果。过去我们读书就经常靠这个来考得一个好成绩,工作之后也是。但“计划赶不上变化”,PDCA 需要在一个外界环境相对稳定才可行。
OODA又称“包以德循环”,是指决策流程:观察、调整、决策、行动。也就是说,决策的前提不是计划,而是观察和调整。OODA就是把精力放在对问题本质的分析和判断上,再辅以正确的调整行动就简单很多。就跟买股票一样,通过观察、分析一家公司的护城河,进行估值,判断对了,做出恰当的投资就会相对简单。
03 分析问题的本质,从不同的层次角度去探寻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就是思维模型的四个层次,从低到高分别是:经验技巧、方法流程、学科原理和哲学视角。
对于我们普通人,用得比较多的还是经验技巧,得利于个人或他人的经验技巧。像麦肯锡出版的工作方法大多是方法流程,用这类思维模型,处理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地快速解决对应问题。学科原理大多按我目前接触的,心理学和管理学会相对用得比较多点,常见的比如心理学中的锚定效应。哲学的视角是比较少接触到的,通常是跟人性的探究有关。但不管是哪种思维模型,重点都是在解决问题。
04 我理解中的思维模型学习过程。
遇到一个问题,在寻找解决答案的过程中,不执着于答案,而是思考的过程。从四个不同的角度去探究问题的本质,不管是经验技巧、方法流程、学科原理,还是哲学视角,提炼出问的基本脉络后,以后遇到同类型的问题,就有了解决的“套路”。就像做数学题一样,单纯地刷题没用,而是要研究这道题是套用了什么样的“原理”,后面再碰到同类型的就会解决了。
怎么学习思维模型?
见人。
读书。
工作。
05 见人就是链接牛人,这是最快捷有效的成长方式。成甲也说,高效解决问题的思维就是:主动积累解决各种问题的高手,即“超级人脉”。书中也提到主动接近高手的方法,比如比较优势,就是说单位时间价值,用较低的劳动价值去换取在牛人身边学习成长的机会。以及被动模式,加入高质量的环境关系网,比如优质的付费社群。
06 读书是性价比最高的学习方式。书中提到读书三种方法:查字典法、关键词法、知人论世与思想地图法。读书的方法跟读书的目的是息息相关的,想要获取什么信息,就用什么方法,有用就行。
大抵医学生工作后比较常用的就是查字典法了,遇到什么问题,就像翻字典一样去翻教科书。但书里还配套了一个“不读书法”,就是说,在读到对思维模型有启发的时候,把书合上,停止阅读,拿出纸笔进行思考实践:为什么?怎么用?
关键词法是寻找关键词构建一本书的脉络,分析关键词间的逻辑关系,解决什么问题,有哪些有效策略。
知人论世是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方便全面分析作者的思维模型。思想地图法是指通过阅读各个领域的思想发展史构建思想脉络图。
07 稻盛和夫说:工作是最好的修行。成甲是说:工作是学习思维模型的核心方法。他提出五星笔记法,记录学习工作中的隐性知识,把别人没说出来的知识变成自己的行动计划。
五星笔记法是围绕五个核心内容来记录:001 预判核心内容;002 记录讲解逻辑;003 记下疑问、启发;004 提炼思维模型;005 变成具体行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