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媒介即认识论的解释:一种重要的媒介会改变话语的结构,话语结构的改变引发话语改变,存在于话语当中的思想和真理也随之改变。
即形式影响内容,内容进而影响受众。
第二章的例子占了很大篇幅,第一个是口语时代非洲族长用谚语来主持事件和文字时代法庭靠书面的证据来作为判定标准。
第二个是考生在论文中使用了自己的发现事例而不是引用官方具有说服力的理论而被考官diss。
这是媒介变化所引发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考角度的变化。只是需要注意,法庭上还是需要证人的口头证词,博士生不光看论文,他还考你口语。
为什么呢?口语时代已经成为过去,现在是印刷时代占据主导地位,这不就跟形式影响内容冲突了吗?
所以,有了共鸣的冲突。
第一遍我不明白为什么波兹曼要在自己书中提出一个与自己力证的理论相反的概念,重新思考后,我认为不是所有新媒介的出现都会使上一个媒介完全消失。例如口语传播,它不会也不能成为历史,因为不管现代还是古代,大家都要说话,即使文字出现也无法代替人与人的交流,只不过地位不再像几千年前那么举足轻重了。
所以法庭依然有口证,博士依然有口试,这是口语经过数次媒介淘汰后显示出来的优势,是印刷和电视比不了的。
然而像甲骨文、象形文字,是真的只能从历史中看到它们的影子,因为没有人去找个甲鱼壳来写字,刻不刻得上去更是难说。它们被纸取代,被现代文字取代,彻彻底底。
我想电视这个媒介,又会持续多久呢?现在看来,电视时代大势已去,如今互联网当代,流量为王,大家一部手机随时随地可以看到电视里的画面,电视开机率一路暴跌,春晚近几年也不再把它们的收视率作为宣传噱头,因为与上个世纪比,简直是断崖式降低。为什么央视的体育频道不再播放重要赛事,明知这样会受到观众吐槽,可结果还是没有改观。其实,我觉得是因为央视不再是当初万众瞩目的央视了,如今有爱奇艺,有优酷,有腾讯,广告商已经转向别家,没有金主爸爸的支持,怎么买下播放版权,没有好的内容就没有受众,进而影响广告收入,陷入一个死循环。
所以,不久的将来,如果家家户户不再必备电视也不足为奇。而且有没有发现,现在苗头已经出来了,多少家已经换成了联网的数字电视,而不再是老式的频道电视呢?数字电视就像放大版的电脑,已经改变了传统电视的性质。
不知道电视能不能躲过这场“共鸣的冲突”。
真理,是人们通过自己发明的交流技术同自己进行对话的产物。我的理解是,人们发明出一种媒介,它会反过来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而且随着媒介变化,认知随着变化。
我想出一个例子,人们通过媒介看事物,口语时代人们就好像戴着平面镜,万事浮于表面,这面镜子决定了你无法做到深入观察;印刷时代换成了近视镜,透过它你可以看到立体的事物形象,深度细致的探究;电视时代包括网络时代,又换上了哈哈镜,事物的某一部分被无限放大,你无法客观公正去看待它,你眼中的事物是扭曲的,不是你的视力不好,这是哈哈镜想让你看到的世界。
也许有人会问,就不能摘下镜子来吗?既然不合理,那就不要用了啊,反正它就是一个工具。
别忘了,媒介诞生的那一刻,就已经决定了真理的存在形式。也就是说,两者是共生的。形象一点,小时候我看到钥匙链上的琥珀,就特别想把里面的虾子拿出来(应该是叫琥珀吧)其实现在想想,这个挂饰自生产的时候,虾子和外面的玻璃就是一体的,你没办法把它们任何一个独立出来。真理和媒介也是一样,不戴眼镜,无所谓真理的存在。
第三点引发我思考的是“既然智力主要被定义为成人掌握事物真理的一种能力,那么一种文化的智力就决定于其重要交流方式的性质”这句话。
文化的智力决定人的智力,像印刷时代下人们善于思考,而互联网时代人们基本沦为手机的奴隶。文化的智力既然取决于交流方式,那也就是说该文化下使用的媒介。媒介又是人类自己发明创造的,那么问题来了,是人把自己搞得智力低下吗?
人的智力和文化的智力正相关,媒介影响文化,人又产生媒介,三者形成一个圈,那么下一步人要怎样做才能把自己从互联网时代的智力带回文字时代呢?
值得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