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有一本《妞妞》,可是一直放着未读。女儿长到4岁,我断断续续在飞机上读完了这本书。我觉得这是一本私人性质的书,尽管作者及其他评论者觉得此书不是属于一个人。当然,这也可以不矛盾。因为事件是私人的,但落到笔上成为文字就是公众的了。
《妞妞》讲述的是周国平第一个孩子因为眼疾最终只活了十八个月的故事。一个父亲的札记,为孩子,为妻子,更为他自己留下这一笔,也许才能真正放下。很多时候就是这样,放在心里,这东西便一直是你的,幸福喜悦疼痛悲伤都是你一个人的。而一旦被写出来,就好像孩子被生出来一样,它就独立了。在某种意义上,你也就失去了它。
所以写作对作家而言是一个逐渐丧失的过程,写的越多,内心剩下的越少。很多年轻的作家写着写着就需要去充电,去补充自己的人生。
看完全书我为一个可爱又可怜的孩子觉得惋惜,觉得有时命运的魔咒一旦降临到你身上,真是一点办法也没有。命运对于自由意志的打击是致命的,在绝对的命运面前,不存在什么自由意志。
我想,作者写作这本书并不期待有人能为其分担痛苦。就像书中写到的那样“痛苦是不能分担的,说到底,每人都只能承担自己的那一份。”
所以写作首先是一个私人化的出口。很多家庭矛盾来源于不明白这道理,总觉得自己的痛苦伴侣应该明白。可是他们不知道,人和人最难的是互相理解,哪怕是你千挑万选的伴侣。
在某种意义上人是孤独的,而你期待对方理解,期待对方为你分担痛苦。最终落空,期望转变为怨恨,两人分道扬镳。那么怎么办呢?恐怕能做的就是陪伴与尊重,陪伴他并尊重他的痛苦,等待他化开这一团浓浓密密的情感。
从书中可以看出,周国平是一个好父亲。陪伴女儿,为女儿记录下这短暂一生的点点滴滴,细腻又用心。特让我们看到了妞妞的聪明可爱,看到她的痛苦与不幸。看到这个家庭的悲剧,看到作为人在命运下的无奈。
如所有家庭一样,女儿的出生,给这个家庭带来无限生机和乐趣。英文中family是特指包含孩子的,没有孩子的不叫family。在妞妞第一次从医院“回家”,周国平写到“不对,应该说,你来了,我们才第一次有了一个家。孩子是使家成其为家的根据。没有孩子,家至多是一场有点儿过分认真的爱情游戏。有了孩子,家才有了自身的实质和事业。…….摇篮才是家园的起点和核心。”
可是妞妞的离开则是很多家庭无法也不愿去体会的了。虽然我们每个人的生命自出生那一刻开始,便是逐渐走向死亡的过程。可是真正等待死亡,确实不可思议,尤其是等待自己孩子的死亡。
妞妞的“前半生”其实与其他孩子无异,这给了父母亲一种假象,认为孩子是可治愈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甚至怀疑诊断结果是否错误。这如梦幻泡影的幸福真是一个“幸福泡泡”,一撮即破。当死亡步步紧逼,悲伤就只能是悲伤了。
孩子死后,周国平写到“他们说,现在你解脱了。可是,为什么别的孩子正在阳光下快乐地嬉戏,你却必须解脱?他们来慰问我,因为作为你的父母,世上没有人比外面更加哀痛你的死亡。可是,我们的哀痛算什么,既然我们还活着,死去的是你,仅仅是你?有谁能告诉我,为什么世界还在,我还在,而你却不在了?”这一连串的疑问,恐怕无人能够回答。
我还记得自己做初为人父的感觉,那是一种神秘又神圣的感觉。随着孩子逐渐长大,这种感觉一次次被印证,也逐渐加强。你会重新开始思考生命,重新看待自己的到来。孩子的出生为你解开生命开始的秘密。孩子的离去,则让你看到自己死后的样子。
在孩子出生及离去,作者分别记录了自己的情感,两者都指向了神秘的存在。
“由于你的到来,我这个不信神的人也对神充满了敬意。无论如何,一个亲自迎来天使的人是无法完全否认上帝的存在的。你的奇迹般的诞生使我相信,生命必定有着一个神圣的来源。”
“有人说,你是天使,回到上帝身边了。有人说,你是玉女,回到观音身边了。我不相信上帝和观音,但是,为了你,是应该有一个天堂的呵。”
每个有孩子的父母,都可以看看《妞妞》,我想这有益于珍惜眼前的美好,也有助于防患未然。
简宝玉写作群日更打卡第8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