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了与当今素质教育原则相对应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并在教学上取得很大的成果——所谓“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而“启发”一词最早源于他的经典性论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就是用事例引起对方联想并有所了解、领悟,甚至醍醐灌顶之感。
生而为人,总会被七情六欲所影响,有时会陷入泥潭,无法自拔。当我们钻进死胡同时,可能只需要一句指点,便可得到启发,拨开迷雾,找到出路,这就是《启发》的目的所在。
《启发》一书共有523个启发瞬间,是得到创始人、“罗辑思维”节目主讲人罗振宇所创作的一部启发字典,总能在人迷惘时指明方向。为什么说真本书是字典呢?并不单单是因为它按照字母顺序排列的目录,更是因为它满满的用词条聚集的干货。那么这本书是怎么来的呢?是他在过去的十年间,在“罗辑思维”微信公众号每天发送的语音,经过整理筛选,编著而成。
罗振宇说:“我们做知识服务的人,其实扮演的不是用户的老师,也不是某本书的传声筒,而是一张底片。别人的东西像光一样打在我的身上,我会像一张感光胶片那样,感受到一部分,在创造性地显现一部分,再加上暗房的处理,最后得出一张照片。在这个过程中,我的感受能力和呈现能力当然很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最初让我有所触动的那一束光”。
对,“灵光一现”是最难得的,是它让人绝处逢生,找到了柳暗花明的那条路。而这本《启发》就是为了让人能够在困顿时刻能够得到“灵光一现”般的顿悟。
就比如榜样,人生之路上需要“榜样”作为灯塔,需要“标杆”来做示范,但是罗振宇却说,榜样并不是说做得好、优秀的人,榜样的意义不是示范了一种成功的方式,而是给了世界一种新型的勇气。当你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当你打破了人们墨守的成规,那么你就是榜样。
孟子是大圣人,也是古往今来很多人的榜样。我们最熟悉的故事,或许就是“孟母三迁”。孟母为什么要连续搬三次家呢?要知道搬家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后来大家都知道,孟母是因为觉得环境不利于孟子学习。在《启发》一书中,罗振宇也有对环境的解读。他说:“人的行为、选择和最后的成就,往往都是环境的结果。”就拿选择来说,比如有人勇敢的从一个大家都很羡慕的地方辞职了,可能做出这样的选择就是因为那里的工作环境他适应不了了。大多数情况下真实的原因都不是因为追逐梦想,而是因为混不下去了。持之以恒,有时候不是因为有毅力,而是因为被环境所累,不得不坚持下去。
漫漫人生路,总会遇到迷惘的瞬间,当我们不知道如何前行的时候,不如打开这本《启发》,相信你一定会有所收获,因为它就是一部“启发”字典,更是一盏指路明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