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畏惧吗?
【*畏惧,《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害怕。】
是畏惧失败 or 挫折?畏惧权术斗争?畏惧上司?畏惧穷困潦倒?畏惧失去权威 or 身份?畏惧蛇 or 狗?
我对畏惧的理解还是说说一些故事吧:
(1)畏惧与敬佩
我是一个严厉、要求严格的管理者,“我应该可以做得更好”、“你应该可以做到”的“应该化”思维模式折磨着自己和下属。老板时常批评我生活在理想状态。可不,2014年7月小罗来到部门时,时常被我喜怒无常的举止吓得不敢讲话。
后来,随着我自己的不断自我提升,管理风格也有了很大的改变,由我一个人向前跑变成一群人共同向前跑。当她告诉我这段往事时,自己为自己能及时改变而庆幸。
➡️真正的强者是让人敬佩,而不是让人畏惧。别人畏惧的只是你的权力,背后的评价也许才是你的真正的影响力。
(2)畏惧与智慧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王阳明有一段与皇权搏斗的历史,差点儿让他丧命。
王阳明以少胜多仅用四十几天活捉宁王朱宸濠之后,给皇帝朱厚照上疏报捷,并准备到北京献俘。但等待阳明先生的却是重重危机。皇帝老儿心中的邪念兴起,他要以“威武大将军”的名号御驾亲征,给阳明先生下达“释放宁王,威武大将军要与宁王再打一仗活捉他”的钧帖。皇帝以为王阳明会遵从旨意,在南昌等待他的到来。虽知阳明先生却是个用良知指导行为的“圣人”,出于自己的良知,出于为江南数千万百姓着想,竟然对皇帝的命令毫不畏惧,不惜自己因此获罪、遇害,他立刻给皇帝上了一道《请止亲征疏》,称自己即将押送宁王进京,请皇帝不必亲征。
皇帝岂肯放弃亲征,那样的话自己活捉宁王的战功不就是没了吗?皇帝身边的大宦官开始一起出招了:
第一招:太监张忠以“御马监”的名义下发文书,让特务去阻止王阳明北上。阳明先生斗智斗勇,为自己的抗旨找到一个借口:给兵部去公文,帮助核查张忠“御马监”是否真有其人?其命令是真是假?
第二招:太监张忠、许泰索要俘虏宁王。皇帝的宠臣江彬、许泰、张忠其实与宁王朱宸濠都有来往,此时来索要俘虏宁王也是为了消灭证据。王阳明的智慧帮助了自己。他连夜赶路去了杭州,求见另一位大太监---“监军”张永。张永正因为自己的良知,之前绊倒了不可一世的“立皇帝”刘瑾,现在接手了烫山芋“俘虏宁王朱宸濠”。事实上,王阳明抗旨没被杀害,与张永后来的帮助密不可分。
第三招:诬陷王阳明,说他勾结宁王,是宁王的余党。为了拿到“证据”,太监们不择手段、毫无廉耻地将魔爪伸向与王阳明一起立了功的搭档伍文定,以及王阳明的学生冀元亨。他两宁死不屈,不肯陷害阳明先生。与此同时,几万人的军队在南昌城兴风作浪,乌烟瘴气,欺压百姓。又是王阳明的智慧帮助他”笼络“了军队和百姓的心。一方面阳明先生用感人的安民告示,让军人和百姓相互理解、相互体谅,另一方面让百姓给当兵的住、吃、给他们看病,死亡的给他们送葬。最后除了张忠、许泰这些宦官们之外,其他的军人都被阳明先生的良心折服了。
第四招:张忠献计皇帝,召见王阳明,却扣下圣旨不发,拖延时间,把”抗旨之罪“裁在王阳明头上。好在张永给王阳明通报了信息。王阳明到达南京时,却被特务劫持送到了芜湖,不让他间皇帝。王阳明最后靠智慧逃进九华山当道士,才化解了这场危机。
第五招:皇帝下旨让王阳明重新上疏,把平定宁王朱宸濠之乱的战功归结于”威武大将军“---皇帝自己。为了让皇帝回京师,王阳明真的重新书写了《江西捷音疏》,把战功全给了皇帝和他手下的那几位太监。然后在石崖上刻录了这段故事,让后人去评价。
至此,让历史嘲笑的这段往事就此打住。在整个事件中,难道王阳明没有畏惧之心吗?我相信有,但在担忧千千万万江西民众受苦受难面前,在良知面前,畏惧皇权、畏惧坐牢、畏惧失去性命显然有些渺小了。阳明先生靠智慧克服了畏惧。
➡️真正的智者是在畏惧面前还能坦然处置,靠智慧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
(3)畏惧与选择
面对权威,我以往的做法是针尖对麦芒。
5年之前的冷却塔填料项目,就预算价格问题与老板争得面红耳赤,似乎成了老板的“敌人”;1年之前的停电事故发生后的159小时,面对多条线路的不同指令,我不禁抓狂,冲着老板大声嚷道:“我究竟要听谁的?”
如果要总结我以往的经验(教训)的话,那就是我选择用抗争来表达自己的不满,用大声疾呼来掩盖自己的弱小、幼稚。
这真是一个好选择吗?
今年劳务派遣工工会经费计提问题,大家持续争论了好几个月。在去会议室之前,我几乎已下定决心用对抗的方式来激化矛盾。然而我却选择了退缩,用放下、放弃的方式表达了我的意见。出乎意料的是,老板居然还继续为了工会的利益坚持不懈地争取。
这是我第一次劝说同一战壕里的老板放弃争取工会利益。老板选择继续争取,是不怕困难、勇于担当的表现。我选择放弃,是因为我学会理性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不管别人怎么评价我,我认为我的选择没错,因为我有了自己的自尊体系,不再将成功建立在别人的评价之上。
➡️宠辱不惊,是我今后修炼的目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