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志刚(预计阅读时间4分钟)
在整个中国都在一片火树银花、张灯结彩的时候,我看着电视机里已经连续举办了36届的央视春晚,意兴阑珊之余,正好捧起了躺在kindle里吴晓波老师的那本《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这是2014年吴晓波老师收集自己过往的一些文章集结而成的一本散文集,在他女儿十八岁的年纪。所以,也算是送给他女儿十八岁的礼物。
这里边,可以看到一个父亲的舐犊情深,一个中年男人对女儿深情而理性的爱。当然作为中国当下最好的财经作家之一,这本书里也收集了一些关于中国商业的思考。
这里有《大败局》的相关思考,但是没有《大败局》里更详实的案例,却多了几分感性与慨叹。这里有《激荡》系列、《浩荡》系列、《跌荡》系列里的人物与故事,但是却没有那些严谨的求证与叩问,反而多了一些贴近生活的家长里短式漫谈与感悟。
在这本集子里,有几篇关于城市和人物的文章。我在读的时候想起了冯唐的《活着活着就老了》,那里边也有几篇关于城市和人物的文章。但是二者的风格却着实不同。冯唐是戏谑中带着对生活的反思与倔强,甚而显得要强。而吴晓波则是以一个财经记者冷静而内敛的笔触,一点点抽解出整个时代与国家的某些脉络。
读《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与传统的散文似乎有些不一样,与沈从文、董桥等都不一样。作为一个出身复旦新闻系的财经记者,多年的记者生涯,让吴晓波老师笔下的文字似乎天然就带有了一种冷静而客观的腔调。而且详实的数据、宽阔的视野,为他的文章增添了更多理性和纵深宽广的维度。但是,这并不妨碍他在散文中展示出一个文科生所具备的语言功底,一种内敛般的优美、旁观者的安静、记录者的深邃。
这个时代,就是有一些人,始终站在某个角度,以一种更加审慎的姿态,一点点地靠近这个世界、征询这个时代、叩问每个人的内心。他们或是最后流落江湖,或是消弭在纷扰繁冗中,或是被遗落在时间的荒野里。
还好,还有吴晓波这样的记录者,可以不被时代裹挟,可以不为权贵折腰,可以以自己一贯的眼神洞察这个世界。书中有好几次提到李普曼,除了李普曼以一个记者的专业性所展示出无与伦比的才华以外。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李普曼本身身为一个中产阶级,可以不用为了生活疲于奔命,以便能够以更加客观甚至冷傲的姿态审视和记录当时的美国。
有时候生活就是这样,你一直向往的人、一直关注的事、一直以之为行事标准的榜样,在追逐其脚步的路途中,会慢慢接近甚而成为他的模样。或许,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现在,至少在某种程度来说,吴晓波老师已经具备了李普曼的某些特质。尽管,他谦虚的认为李普曼是他一生都难以企及的。
《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本身作为散文集,其实是与吴晓波老师其他的书籍大大不同的。毕竟,散文更具备私人属性一些,更为贴近作者的生活。同时,一个自诩为财经记者的作家,用不曾退却的记者笔触描绘着那些生活中流经的不经意过往,除了心绪的微澜以外,仍旧具有记录本身的价值与力量。
这个世界已然足够喧哗,喧哗到任何一篇贩卖焦虑的文章都可以掀起一阵龙卷风般的恐慌,喧哗到那些以炮制鸡汤文为特长的公众号动不动就能带来千万流量,喧哗到曾经《南方周末》、《南风窗》式叩问人性的文章抵不过明星一个不足140个字的绯闻微博。
可是,在这些喧哗的背后,依旧有一些人一直保持着自己的克制与理性,以惯常的深邃剖析着世界的荒凉,以冷峻的笔触记录着时代的集体之殇,以不为所动的坚持沿着既定的路途奔往远方。
《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这个看似略带鸡汤的书名,却用一个财经作家朴实、理性的笔触,一点点勾勒出了另一种思考与审慎。有些是温暖的家人眷顾,有些是青山绿水般的朋友之谊,有些是时代剧变下的迷思与反省,有些是未来彷徨的大胆揣测与力量。
有幸,在这个美好的春日之始,我把时间浪费在了这本书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