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事物会妨碍未知事物的学习
承认我们需要学习显然不像表面上说的这么容易,事实上,承认我们有所不知,或承认我们所知不很有用、也不很有效,会使我们碰到人生中的一个重大矛盾。我们面对的难题是:已知事物会妨碍我们看出未知事物的情况下,我们怎么知道我们缺少什么知识。例如,我们学到交易很容易的观念(最初几次快速获利的交易会让你确立这种信念)后,会阻扰我们看出相反的资讯,不觉得交易很可能是天下最难的事情。这两种信念——交易很容易或很难——会导致完全不同的选择,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
我们不质疑学到的东西有没有用处和效率,只是因为每个人学到的东西是个人的经历。换句话说,我们不质疑我们的经验,完全是因为我们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或味觉五种感觉,实际体验过这种真实经验。经验以记忆、信念或联想的方式,变成我们心智环境的构成要素,变成我们认同的一部分,因此我们不会质疑。
如果我们不曾和环境接触,我们会十分开放,会像海绵一样吸收初次出现的所有环境资讯。一旦资讯进入我们内心,我们不是为这种资讯辩护,就是和这种资讯对抗(在心智环境中不接受),而不是乐于学习更多认识环境或认识自己的资讯。
对抗资讯的入侵需要能量,这样投入的能量通常叫做“压力”,压力最简单的定义是我们积极阻止环境资讯时的感觉。从物理学的观点来说,压力其实和逆风走路没有两样,风象征我们不希望面对的各种环境资讯,逆风走路的身体代表我们已经学会的东西——我们的内在拦阻外在事物,两种力量发生冲突,我们就感受到压力。
人生最大的讽刺是人人都希望自己正确无误,换句话说,人人都假设自己的经历和知识真实、正确。讽刺的是,每一个人的看法都正确无误,因为我们内心里的东西都是五官经历过的事物——如果我们看过、听过、摸过、尝过、闻过,我们就经历过。然而,拿个人的看法和环境互动、以便得到满意结果时,不是每一个人的看法(环境以经验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样子)都特别有用或特别有效。某些事物能够进入我们的心智环境,不表示就具有能够帮助我们满足自己的真正价值。
小孩不知道经验怎么化为观念,变成和现实本质有关的信念,事实上,观念在不同的环境状况中会大不相同。毫无疑问的,小孩会把经验当成事实,因为他形成的信念是以感觉和情绪为基础,他不会思考自己的经验,以便评估信念的素质。他也无法判定将来他要自我表达时,这些信念会变成他的助力还是阻力。
小孩不知道自己的信念会以排除其他可能性的方式,界定现实的定义,否则他会用很有限制性又不实际的方式,把经验联想在一起、结合各种环境构成因素。他的兴趣促使他用新的方式和环境互动时,他的很多信念会失去力量。同样的,大家靠着学习扩大认知范围时,会自然成长,学会新的限制,摆脱过去相信的东西。然而,如果我们的很多信念中具有负能量,那么恐惧会妨碍我们自我表达,限制我们认知环境中的可能性。
例如,如果有人成长时,不断遭到父母贬抑或批评,这种人应该知道这样是什么感觉,他会在痛苦中形成和自己有关的信念、形成他和环境的关系。他成长时,一定不知道自己形成了认为自己没有用的信念,一直到他长大成人,可能都不懂没有用的观念,而且很可能永远无法摆脱这种伤害。同时,他害怕遭到取笑和贬抑的事实,会严重限制他,使他看不出环境中自我表达的可能性,而相对于没有这种恐惧的人,看来似乎很明显的可能性,他会完全看不出来。
更大的讽刺是,我们越承认我们这种看法没有效果,我们越会放任自己向环境学习。我们扩大个人的知识,把更多外在事物纳进内心,我们和内心沟通的水准就会提高,我们不知道的外界事物会越来越少,正确无误的能力会更加更为提高。
我们越努力学习,会越善于评估未来出现的可能性。环境影响我们的方式几乎不计其数,其中有些是我们已经知道的方式,有些是我们必须继续学习才能预料到的方式,你考虑这种状况后,就知道我们可以靠着学习,改善自己的地位。我们越是相信自己的的知识,环境越容易证明我们的知识不是特别有用或有效。问题在于这种证据可能摆在我们眼前,我们却看不出来,除非我们乐意面对和考虑这种证据。否则的话,既然我们全都知道这这么多东西,我们应该永远不会感到痛苦难过才对,这种情形是最好的证据,显示我们不知道如何和环境互动才会觉得满意——否则我们应该会觉得满意。这一切应该都很明显,因为人类不会主动收集、考虑跟事实真相冲突的资讯。我们还没有学会的资讯可能是更高明的技巧,更可能为我们带来极为满意的结果。但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还有什么东西没有学到,而且我们既有的知识会妨碍我们,害我们看不出其他方法可以让我们满意,我们因此会陷在令人不满的可怕生活循环中,认为世界能够提供的东西有限,实际上,我们的困境只是没有适应能力的结果。我们要求自己适应时,就会知道在我们看出的选择之外,总是有更多可行的选择。我说的适应,意思是看出和主动改变内心里的东西,以便提高内在和外在之间的沟通程度。
和物理环境接触的每一种初次经验,都会在心里产生和物理环境本质有关的认知,以初次经验表现出来的资讯或可能性,都会以同类的方式存在,再透过我们从这次经验学到的认知,进行过滤。我要再用小孩和狗的初次痛苦接触为例,小孩出于天生的好奇心,希望跟看到的第一只狗玩,狗却咬了他一口,由于这次经验,小孩“自然”会把所有的狗,和咬他的狗“联想”在一起,他学到的东西会变成心理障碍,阻碍和别的狗有关的所有环境资讯。
我用“自然联想”的说法,指出小孩不必主动想到狗在他心中表现的限制力量,联想会自动出现,成为和我们心理连接的自然功能,因此小孩不必看到咬他的“那只”狗,任何一只狗都会使他想起过去经验带来的痛苦,由于他从和狗初次接触学到痛苦的经验,他会把未来和狗的接触,自动和这次的痛苦经验联想在一起。不管他的联想有多不对,不管环境怎么努力证明狗都很友善,不会让他痛苦,她都不相信,因为他所认知和狗有关的知识(不是一只狗,而是所有的狗)会阻止他的心智系统接受这种新资讯。
如果小孩和狗初次接触时,学到令人满意的经验,显然他会毫无保留的和狗玩耍,直到碰到痛苦的经验为止。但是在这种情况中,如果狗咬他,他不会把所有的狗和咬他的狗自动联想在一起,因为他已经知道环境提供的资讯,比这次的痛苦经验还多。他学到狗并非都很友善的新经验,他和狗互动时多少必须小心一点,必须先确定狗的脾气。
初次接触狗就学到痛苦经验的小孩,他不知道和狗接触可能体验快乐和欢欣,因为他没有这种经验,不管环境提供什么证据,他都还没有学到这些事情,而且除非他愿意从恐惧中走出来,否则他也不可能学到这些事情,他已经学到的能量会把环境所提供和狗本性有关的所有资讯,全部挡下来或排除掉。
你可以随意教小孩任何东西,不管你的教导和环境状况相比错误多大或多不正常,小孩会相信你教的东西,因为他的经历会成为认同的一部分。我们的任何经历都会成为认同中的功能,我说的“功能”是指一旦什么东西进入内心,不管东西是什么,都可能成为影响我们行为的力量。所有能够发挥功能,我们称之为经验、记忆、信念和联想的东西,都会进一步成为内部力量,塑造我们对环境中所经历事物的认知。
个人的恐惧是我们透过经验,在生活中学会应该害怕的东西。我们会觉得恐惧,是因为我们学会把这种环境状况看成具有威胁性。没有经历过痛苦经验的人,却不会把同样的状况和痛苦经验联想在一起,而且会用完全不同、和过去经验对应的方式,看待这种环境状况。某一个人可能把这种状况看成具有威胁性,另一个人可能看成是机会。换句话说,他们心里的经验,会决定他们把环境状况看成是体验欢乐的机会,还是经历痛苦威胁的可能,或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任何状况。有趣的是,两个人都无法说服对方,让对方相信自己的看法正确,因为他们当时经历的事情,和他们已经学到的东西直接相关。
我们通常只有在迫不得已时,才会质疑心中的某些信念是否有资格当成终极解决之道(是否绝对正确)。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终极证据,才愿意承认自己需要学习?当然是痛苦!我们经历极度失望、压力和焦虑之类的痛苦难过后,实在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我们最后必须承担的责任也实在推卸不出去了(逃也逃不掉),我们才会承认自己需要学习。
我们回头再看“相信交易很容易”的例子,如果我们知道交易很容易,为什么我们会认为交易很难?什么原因促使我们质疑这种信念?是无法达成目标造成的痛苦难过吗?一旦我们质疑信念的用处,会有什么结果?会有一大堆资讯展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学习和交易环境更有效互动、提高沟通水准的方法。但是除了我们自己想到的全新事物之外,环境中能够加强我们了解的一切事物都已经存在,只有我们已经知道的能量会阻止我们发现这些事物、阻止我们学习新事物。问题是如果学习新事物表示我们必须改变自己已经学会的东西,我们似乎会直觉的拒绝这样做,不管我们已经学会的东西和新事物相比多么不适当,情况仍然如此。一旦我们学到什么东西,这种东西就会发挥力量,阻挡可能让我们看出其他选择的其他资讯。不管小孩的知识多么不正确,连他们都会拒绝接受和既有知识相反的资讯。
学习等于改变,不论是改变我们已经知道的事情,还是学习全新的东西,都是这样。如果我们拒绝改变(适应),不肯在既有知识之外学习能够加强分辨能力,改变本身观点的新事物,我们就无法学习新知识。如果我们的内心不改变,外在也不会改变,我们会因此锁定在痛苦和失望的循环里。我们会继续受苦,直到痛苦大到迫使我们别无选择,只好重新评估自己的信念是否有用为止。
知识会过时
种种限制会把我们困在失望循环中(既有的知识会阻挡我们学习新事物),此外,学习适应还有更实际的理由。我们为了满足需要、达成目标,会被迫和不断变化的物理环境互动。我们和环境互动的方式、在环境中看出什么选择,应该如何因应等问题,全都和我们已经学会的东西息息相关。你应该还记得,物理环境的一切构成因素不断变动,持续运动的东西(包括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一切事物)也一直在改变,因此改变是物理环境的自动功能。
但是心智环境是由正能量和负能量构成,两种能量带有和经验有关的资讯,我们学到的东西会形成有系统的形态,我们把这种形态称为和物理环境本质有关的信念与观念。能量不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因此不会随着时间改变,事实上,我们用环境去认知时,能量是在时间以外的非物理空间中存在,电能或用化学方式产生的电能,可以和电能中携带的资讯一样,用同样的形态储存在电池中。换句话说,时间不会影响这种能量(正能量或负能量的程度),也不会影响我们认知的环境资讯,以及能量对我们行为方式的影响。
配合外在变化改变心智环境不是自动程序。不管心智环境中的物理环境本质多么过时、多么没有用,甚至可能十分有害,却都可能好几年或一辈子不会改变。此外,这种过时知识会继续影响我们的行为,促使我们用完全不能配合当时状况的方式,和环境互动。因此即使我们在生活中的某些领域得到满足,我们还是不能理所当然的认为我们学到的知识不会改变。外在状况不断变动,把需要学习和适应的各种力量展现在我们眼前。以交易市场环境为例,市场一直在波动,而且时时刻刻都在变化,在我们所处的其他环境中,变化虽然稍慢,却还是在改变。问题是即使我们有所不满,状况还是会改变,我们却不见得能够看出改变,除非我们经常警惕自己——我们学到的有用知识仍然可能过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