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在成都。
買書,看書,喝茶,嘗試膠囊咖啡機。
袋泡茶包裝不錯,也有了茶的色彩,卻少幾分茶的韻味,只是比水豐富了一點點。而膠囊咖啡的味道的確會好很多,沒了速溶咖啡的酸澀感,在製作中已散髮出香味。
上次來是三月份。跟一個小夥伴去逛川大,她的母校。她說,校園好像小了很多,不再像記憶中那麼大。當時樹木剛冒出新芽,桃花開始盛開,樹下是依舊年輕的面孔。
走在主幹道上,我們感嘆時間之快,她又說,你覺不覺得,此情此景太適合聽樸樹的《清白之年》?「最初的那些春天,陽光灑在楊樹上,風吹來,閃銀光」。
從成都回來後,這首歌被我聽了很多次。在廣州的午後,在暖暖的陽光下,在繁花盛開的街道上,也在擁擠而喧囂的地鐵公交上。這是我三月的歌單——《清白之年》。
四月底,又來到這裡。抽時間去了太古里,空氣里已有初夏的味道。「每次回到成都果然感覺到連空氣都不同,大街都迷漫著曖昧的濃濃的荷爾蒙味道,擦肩而過的美女大多衣著時尚妝容精緻,從沒在哪個地方看到齊刷刷的這麼多妹子帶假睫毛的。作為一個正經人,在成都,荷爾蒙加速分泌直線上升,不是病不用治。」一位同行的大叔說。
間隔不到兩個月,自己的世界里,並沒有什麼大事件發生,卻也有著細微变化。日常點點滴滴的打磨,會在一個人身上留下痕跡。一友人說,感覺你比以前溫柔了些。
我不知道,只是好像世界开始有了重心。一切開始圍繞著這個重心運轉——孩子。他的到來,讓我少了很多虛無縹緲的幻想,躁動不安的情緒,開始腳踏大地,扎身生活。
但我依然会努力爭取自己的空間。一個人的時候,会覺得又回到了从前的世界。沒有日常瑣碎,沒有柴米油鹽。從一個操勞家務的家庭主婦,轉身為世界的旁觀者。
觀望、思考。這套已形成身體記憶的模式,在這裡重新開啓。吃串串、冰粉、米線,這些當地人的尋常食物,於我卻是一種新鮮體驗,似乎在用味蕾去體察當地的煙火味。
成都太古里的品牌,並無什麼新奇之處,但商場由於是全開放式,與周邊的街道、綠化等設施融為一體,你不知不覺就走了進去,這種體驗非常棒。商戶的設計也非常有特色,沒有花哨的網紅風,整體呈現出一種自然、古樸的生態風。
太古里的背後,就是大慈寺。我也去逛了一圈。人不多,但前來的基本都會在佛像面前拜叩祈福,虔誠而專注。雖是旅遊區,但這裡的工作人員不會意圖明顯地去「邀」你進店體驗消費。這與幾年前曾去逛過的麗江古寺截然相反。一位同行夥伴說,之前逛錦里,雖說商業化程度很多,但漫天要價的情況並不多,當時買的苦蕎茶,價格甚至比外面商場低。這次一起逛太古里,她因腸胃不舒服問路找廁所,餐廳的服務人員對她說,店裡就有,可以應急。這種親和與不計較,讓她頗為驚喜。
我想,這也是當地商業文明的一種反應吧?往大處講,這可能也與川人烙在骨子裡的散淡性情有關。而在廣東,給外人的感覺則普遍是精明與斤斤計較。
鄰近五一,來成都旅行的人很多。我也臨時起意,決定在這裡多逗留一日,於是把機票改簽了一下。同行的兩位夥伴啓程去了青城山,而我不想太過折騰疲累,就繼續在市區的商業中心逛游,然後回酒店休息、看書。因為平日要帶娃,我也分外珍惜這一個人的世界。所以不僅不覺得孤單,反而很是享受,一個難得地跟自己呆著的機會。
去看了《後來的我們》。對於片中的青春期的愛情,依然會感同身受,但最讓我回味的,確是有關男主角父親田壯壯的一些片段。老人家對孩子的愛,從不會像年輕人那樣虛張聲勢,而是揉在了一個個豆沙包里,和那封感人的家書中。這種不著聲色的表達,反而像幅水墨畫一樣,慢慢在你內心氤氳開來。你會想到自己的父母,會反思自己對他們的態度,是否也像男主角一樣,依然孩子氣。
看到田壯壯寫給小曉的家書,更是感動落淚。「此生不負對方最好不過,但不負此生才是最難的。」人生機遇就是這樣,充滿陰差陽錯。而這種懂得,總要以走一些彎路為代價。憶起幾年前深夜聽奶茶音樂的日子。而今想來,那時並不懂人生之味,不知道淺淺的歌中,藏著深深的遺憾與思念。
而這次,其實已不再有那麼強的慾望,去聽這些懷舊的歌。但我還是把它們加入歌單,在路邊,在出租車上,在酒店裡,播放著聽。我知道,我是害怕淡忘這些歌里的記憶,不想割捨過往的美好。
那就以這種方式,跟你再見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