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立场与情绪

立场与情绪

作者: Evey钟雯 | 来源:发表于2018-10-07 17:18 被阅读0次

    哲学家Daniel Dennett曾在Intentional stance(意向立场)中提出这样的理论:我们看待世界时有三种立场:物理立场(physical stance),设计立场(the design stance),和意向立场(intentional stance)。在这篇文章中,我将用通俗易懂的例子,分析一下这三种立场,这三种立场和情绪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看待世界的立场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1. 物理立场是事实,比如冬天冷夏天热,具有不可控和不可抗拒的因素。

    2. 设计立场是通过我们的设计与创造后,事物产生的样子。比如我们创造了一个机器人,有一天机器人的感应功能失灵,我们的第一个想法是如何修好它和改进它,让它尽量接近想要的样子,会反思自己的设计有哪些问题。

    3. 意向立场是你认为事物该有的样子。比如你认为男朋友就应该为你花钱,老婆就应该洗衣服做饭等等。

    看待事物所站在的立场不同,则会产生不同的情绪。比如卡车经过时噪音很大,但是我们通常不会感觉烦躁,因为这是不可抗拒的因素,我们是站在物理立场去看待问题。但是如果邻居家的孩子在吵闹,噪音虽然没有很大,却容易使人烦躁。这时我们不会站在设计立场上考虑问题,因为孩子并不是我们教育的,我们首先不会反思是自己的责任。而我们觉得心烦,往往是因为站在了意向立场去看问题。

    我们在意向中认为,孩子大了就应该懂事,如果不懂事,就是孩子自己出现了问题,或者是邻居家家长没有教育好,所以会导致心情烦躁。因此即使卡车的噪声远远大于邻居孩子的吵闹声,我们依然会认为孩子的吵闹声更加烦人,我们的这种有差别的情绪产生,是因为看待事物的时候所站的立场不同。

    再比如,我们往往不觉得刚出生的婴儿很讨厌,即使婴儿总是在半夜大声哭闹,且不会说话表达各种需求。这是因为我们觉得小孩刚出生什么都不懂很正常,婴儿哭闹是正常的生理反应。此时此刻我们是站在物理立场去看问题,因此不会有过多的负面情绪。当孩子到了4-5岁的时候,有时会偶然说出一些自己也不理解的脏话。这时我们通常不会太责怪孩子,可能会反思是不是自己说过了哪些脏话让孩子听见了,或者孩子受到了其他不良的影响,这时我们是站在设计立场去考虑问题。

    然而,当孩子到了10多岁的年龄,已经懂得了如何表达各种需求,家长也反复教育过什么事情该做和不该做的时候,我们对于孩子的期望就比较高了。如果孩子出现了不听话,说脏话等行为,我们会觉得情绪非常烦躁。这是因为我们在此时此刻站在了意向立场去看问题。意向立场,指的是你认为事物该有的样子,如果没有达到自己的意向,则会感觉心烦意乱,怨恨或者恼怒。

    因此,如果我们产生了不良的情绪,可以先思考自己是站在什么立场去看问题。是不是我们的坏情绪,来源于滥用自己的意向立场。虽然,把所有问题都站在物理立场上看待,比较容易化解负面情绪,但这不免过于悲观。比如,有部分爱情或婚姻失败的女性会把问题归结为所有男人都不靠谱,男人就这样。这就是把个别男人的不靠谱,归为所有男人的本性,试图去站在物理立场来思考问题。

    当然这样做,在下一次经历不如意的爱情时,可以安慰自己,这是客观事实,的确可以化解一些自己的不良情绪,但实际上这并不利于找到幸福或感情牢固,也没有抓住事物的本质。这样的绝对和固化的思维方式,无异于认为事物是无法改变的,那么报以这种错误的观念去寻找另一半,不但不利于关系的发展,也限制了自己提高的可能。

    上次婚姻的失败仅仅是因为对方不靠谱吗?自己没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吗?因此很多人不幸福的根源就在于,既不能坚定的站在物理立场(而往往站在的物理立场时,也并未抓住事物的本质),又要执着的按照意向立场来要求对方。从不思考自己的问题,也忽视了一种关系或局面的形成和自己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可能最好的处理情绪的方法,是先站在物理立场上思考一件事情之所以发生的不可抗因素和先天成因,比如分析环境,文化差异和教育等客观因素。比如当你遇到一个迟到的外国学生,可以先思考一下是否在他们的文化中,迟到可能是一件比较正常且约定俗成的社会规则(如南美)。接下来可以站在设计立场上,看看有没有改进和调整的可能。比如,在了解学生本国文化之后,可以通过灌输其他文化中对于时间的观念,而对其行为作出一定规范。最后,我们切忌滥用意向立场,意向立场可以用来要求自己,但不要来理所应当的要求他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立场与情绪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ngl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