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的都是道!
经历过拥有过放弃!
在成佛的路上追寻什么?
回到村庄不是梦
成佛为了什么 《色戒》这是一部关于宗教题材的影视故事。
主人公僧人达世已经极具很高的道行,连续3年3月3个星期3天不吃不喝应证了佛法的存在。但是当他遇到貌美聪慧的农庄主琶玛,他的信念产生了疑虑。
佛主释迦牟尼29岁印证佛道,放弃了皇室的继承,放弃的美丽的王妃和可爱的儿子,走上了修行的道路。而僧人达世说他5岁就在做着佛主29岁以后的事情。没有经历怎么会有佛主的觉悟?他的觉悟难道不是世俗的生活引起的呢?
作为僧人,必须严守戒律,但是存在的自由在哪里呢?
禁锢欲望,但是自己存在的满足感在哪里呢?
一连串的疑惑动摇了达世的修行,他对上师说:“我们必须抛弃成见,学到一些我们没有拥有过的,才可以放弃。”
于是,他脱去袈裟入世修行,回到村庄完成他曾经似是而非的梦。
所有的梦一旦实现都会变得平实
达世来到红尘也就是琶玛所在的村庄,恋爱、结婚、生子、扩大家业,扩展产业,
还瞒着善良的妻子,失控的欲望与女仆发生了关系。
他学会了竞争,把谷物送到城市里去买了好价钱,同时也破坏了当地的交易传统,得罪了一些当地的人与集市的生意人。
在聚敛财产的过程中,他不再体恤下层的百姓,辞退佣工。这时美丽善良的琶玛折断一根小木棍,丢在溪水中,她自问自答这根小木棍会飘到哪里去呢?如果不粉碎,不被石头绊住,它流动的方向应该是大海。
色戒一破,欲望接种而来,一个连着一个,何日才是停止的尽头。
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活中,他同样经历了目睹了感悟了,人间种种衣食住行、爱恨情愁、喜怒哀乐、生老病死,恍然隔世一样梦幻一生。直到他收到他上师圆寂时送来的临终告白,我们的业还没有完成,终于还要轮回的。
我们的存在是满足一千个欲望,还是战胜一个欲望呢?在我们每一次的轮回中,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由于他破坏了当地贸易的传统,遭到蓄意的伤害,把他储存的谷物化为一把大火,他对人性失望了,对这样的生活又产生了怀疑,他又要放弃红尘了。
是梦终究会醒的
从深山寺院来到村庄,从村庄又到城市;从走路到骑马,从骑马到汽车,影片的道具不断地更换,一个人的生存观念也随着环境而变化。
老人死了,孩子出生了,花开了,花谢了,太阳出来了,太阳落山了,人类的历史就像大海的波浪一样一起一落。
在朝圣的路上,无一不是朝圣自己的心灵。
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了。
终于知道佛主是因为站得高才看得清楚,才会放弃不明。
就在达世悄然一个人在回深山古寺的路上,琶玛骑马追上来了,琶玛此刻一段精彩的道白:
天下所有的人都知道有个释迦牟尼,悉达多佛主,可是有几个人知道耶输陀邏呢?佛主曾经美丽的妻子,她是那么地爱他,可是释迦牟尼为了寻求觉悟,成为佛祖的时候,他舍弃了一切。
他的消失,有没有想过他的妻子会寂寞和悲愤?谁会想起她,一个女人,还有路荷,他们的孩子。难道真的如此幸福的生活,佛主依旧感到不快乐,依旧寻找印证自己的大道?
成佛是为了什么?
回到山野古寺?一个人独自享受佛法的喜悦吗?
我们为什么不用今生的这副身体,就在轮回中让自己今生成佛呢?为什么要断了来世的路呢?
关爱自己,关爱众生就是可以成佛的,剪掉烦恼三千的青丝,果真就能剪掉烦恼吗?
成佛需要躲在深山寺院中敲打木鱼而总结一生的因果吗?
把自己禁锢在精神的象牙塔中果真能印证佛道吗?
传统的佛教与现代佛教如何搭建一条道?这原本也是佛家弟子与信徒们所应该思考的。
木鱼敲打三千,不如印证一件佛的心。
最后想起一句话:
建水月道场,
做空花佛事。
度如幻众生,
成梦里菩提。
成佛为了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