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篇)长平之战,赵国有机会吗?

作者: 星扒娱乐 | 来源:发表于2015-09-22 09:49 被阅读537次

    前两天我们在“令六国闻风丧胆的战神 大秦武安君白起(上篇)”讲到白起在长平之战坑杀了40多万赵军,是赵王无知用上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才导致了最后灭国的命运,事实真的是因为赵括之过吗?本篇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赵国战败原因。

    后人老是说因为赵王中了离间计,换下廉颇,换上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导致了长平之战的惨败,也给秦国统一天下扫除了最大的障碍。

    但是,仔细想想,即使不换下廉颇,赵国有机会吗?

    首先,太史公指责平原君说:“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兵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

    赵括剧照

    这点AK军事小编觉得太史公有些太结果导向了。从秦的战略上来讲,秦的目的必然是并吞六国,这点当时六国人应该不是不知道。所以,无论上党(上世纪四十年代中叶,日本鬼子还没全部离开中国呢,阎老西儿就打上了这个地方的主意,结果,让解放军结结实实的收拾了一顿,史称,上党战役)要不要,秦赵摊牌是迟早的事。至少早摊牌,在上党附近决战,地形上赵还能加些分。

    至于晚摊牌?小编看不出晚摊牌对赵的好处,无论外交,经济上,秦上升的态势都比赵明显。所以小编觉得如果处在当时的位置上,接收上党都不能说是一个错误,至少,能在国力上给赵加些筹码。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秦国人,要想在天下有所作为,就得把三晋收拾得服服帖帖的。

    从战前的态势来看,秦赵两国的国力本就不是在一个层面上,说3比1一点都不过分。秦是早有预谋要和赵决战,而赵接受了上党,有打大战的准备,派廉颇领大军接收,却没有打大战的信心和决心。一旦双方接触,小败几次,就想媾和。

    在双方接触初期,进行了小规模的遭遇战,也可以看出,秦赵两军在士兵战斗力上也有一定的差距。秦斥候兵就斩杀了赵裨将茄。

    可以讲如果秦国的将领不发烧发晕发颠发傻,赵基本没有胜利的希望。

    廉颇在守,可以说是等待,等待秦国将领发烧发晕发颠发傻,可是赵国等得起吗?以1/3的国力和对方打长期的消耗战,最后一定是不败而败。所以,我很理解后来赵王换下廉颇的心情和动机。

    说赵王错,只是错在外交上,不是错在人事任命上。败在经济上,也不是败在人事上。

    剧照

    再回头说,赵国有机会获胜吗?老实说,基本没有。

    第一个想法是重新选择战场,选择更有利的战场。秦军不是耗得起吗,那如果选择一个双方的补给线大于3比1的新战场我们接着耗呢?在长平附近我们可以看到秦的补给有汾水,沁水的水道支持,而赵基本上只有靠陆路。具体执行上应该是将上党居民迁居(毕竟那时候生产力重要的是人,土地资源有的是),军队粘住秦军逐渐后撤到新战场。

    不过这个方案首先是政治上失分,毕竟上党居民不愿意投降主要就是安土重迁,不愿意搬迁。其次,如果秦军改变战役目标,不再追求全歼赵军,而只是满足于占领战略要地上党,不尾随赵军到新的战场,那么失败的仍旧是赵。再次,我们看看地图,长平到咸阳距离和到邯郸的距离,基本上已经接近3:1了,也就是说,这个时候赵已经没有多少战略空间可以允许他退了,再退就快到邯郸了。

    不过换上赵括,赵王的想法是宁愿轰轰烈烈的死,也不愿意窝窝囊囊的亡。这个时候,小编觉得赵王应该是放弃了媾和的想法,决定决战了。这个时候也许反而是重新选择战场的时机。毕竟下面赵括的战术方针将以攻击为主了,那么在长平附近进攻秦的预设营垒,还不如后撤到一个对己方更有利的战场。

    无论是赵王还是赵括,在大的战略布局上都没有明显的错误,当时已经是生死存亡的关头,秦国国力雄厚,运输发达,他们不缺粮,而赵国的四十万大军其实已经在饥饿的边缘上,像廉颇那样死撑不出击最后也只能崩溃,而赵括这鱼死网破的一战也是所有选择中的最佳选择,只是有点赌博而已。赵括在战略决战是没有错的,他错在战术微操上,被白起诱敌深入,包了饺子。这是天亡赵,非战之罪。

    纸上谈兵,纸上谈兵,仅仅是纸上谈兵。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青衫磊落:战争没有必败之说。。
      • 612df6dfd331:打仗是实力的较量,实力不行,败是必然的
      • LostAbaddon:应该是“摊牌”不是“摊派”吧。。。
        然后下面的“一定都不过分”应该是“一点都不过分”才对吧。
        星扒娱乐:@ChronosTartaro 谢谢以后会注意

      本文标题:(番外篇)长平之战,赵国有机会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njic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