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偏离的赵国
长平之战前的赵国是怎样的情形呢?
赵国在赵武灵王时期进行了胡服骑射的改革,为赵国建立了超强的军事力量。这股军事力量从战绩上来讲,无论是对秦国还是对其它诸国来讲,都是胜多负少。按理说,在纷乱的战果,谁能打谁就有话语权。赵国本来迎来一次难得的发展和壮大的机遇,从而走上争霸的路线。其实赵武灵王也是这么想的。他甚至曾经于秦昭襄王二十一年扮成使者拜见秦昭襄王,通过路上所见所闻策划一条利于骑兵疾行的线路,使赵国铁骑能够迅速发动对秦国的袭击。但是天意弄人,线路找好了,可赵武灵王自家内院出了大问题,结果计划还没有实施,就身死沙丘。赵武灵王的改革,实际上也仅仅是军事和时装界的改革,并未扩展到政治经济当中。除了军事,赵国其他方面并没有什么建树。
继承赵武灵王王位的赵惠文王。虽然赵惠文王在历史上不如他的父亲赵武灵王那么神武,也不如廉颇蔺相如那么勇敢机智,但是在他的治理之下,赵国一方面保持了加强的战斗力,另一方面也笼络了不少当时顶尖的人才,这里有平原君,有廉颇蔺相如,还有赵奢、乐毅、田单等人。这些人都是当世才俊,能够围绕在赵王身边谋事,足见赵惠文王是一位英明之主。
在赵惠文王的领导下,赵国曾经加入盟军一起攻打秦国,致使秦王取消帝号,此后又配合着秦国五国伐齐,使齐国这个超级大国一下衰落为三流国家。此后,赵国连续对齐、对魏、对韩等国家进行了多次战争,基本上都以赵国的胜利告终。随着齐国、楚国的的没落,在赵惠文王领导的下赵国蒸蒸日上,国力和军力得到长足发展,成为了仅次于秦国的大国。
但是此时的赵国并没有向秦国一样走上争霸的道路,似乎赵国人没有那么大的野心,他们更加喜欢宅在自己的家里面。其实不然,赵国的位置,决定了他无法向秦国那样,敢于向前迈上那么几步。三晋的位置实际上很尴尬,基本上处于一个四战之地。就赵国来看,其东侧是齐国,齐国此时虽然一蹶不振,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不容小觑;南侧是魏国、韩国和楚国,这几个国家长期被秦国欺负,迫切需要从别的国家找点便宜弥补自己的损失;北侧是燕国,燕国在燕昭王的治理之下国富民强,迅速崛起,对赵国威胁很大。而赵国的西面是秦国,来自秦国的压力更大,这使赵国寝食难安。在这样的情况下,赵国不敢轻举妄动。
就算赵国处于如此严峻的境地,赵国还是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他分别向齐国,魏国用兵,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拿下了不少的城池。对秦国,在阏与之战当中大破秦军,这也是在战国后期山东诸国难得的与秦国作战取得胜利的战事。
可是,正在赵国稳定发展的时候,赵惠文王死了,他的儿子赵孝成王继承了王位。但这个赵孝成王似乎比他的父亲和爷爷有着不小的差距。也许造成这个差距的原因也正是他的父亲。我们都知道,在赵惠文王的治理之下,赵国综合实力跃居战国第二的位置,一时臣贤主明,一派团结繁荣的景象。可是,随着赵惠文王的死去,这种大好局面没有被继承下来。
首先是贵族重臣似乎对这个新的君主并不感冒。这也很容易理解。像廉颇、蔺相如、乐乘和赵奢等名将都十分受老王器重,每个人都能独当一面。而这个新王上台,无论是从阅历、水平以及能力方面都难以一下子达到赵惠文王的水准,在老臣心中,自然会进行一番比较,而比较之后,结论也很明显。这种比较结果也很容易反映到态度上面,当老臣们看到这个新的老大做出的决定总是错的或者水平总是很低的时候,他们会轻视这个王。
此外,这些老臣的得势全都是靠着赵惠文王的恩赐所得,所以他们和赵惠文王之间有着一种忠贞的感情,就算大王做错了什么,在他们眼里也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这个小王并不曾给予过他们什么恩泽,只是因为他出身好才做老大。老臣自然不会信服。就这一点,实际上有很多皇帝做的不错。他们在临终之前会将一些有能力的大臣贬谪到偏远的地方,再由新的皇帝将这群人重新启用,这样新皇帝有恩于臣子,臣子自然会肝脑涂地。但是赵惠文王没有高明到这种地步,而且赵国那些老臣死死把住朝纲,赵孝成王也无力通过提拔新人来充实自己的实力。这种情况也在赵国贵族中存在。
其次,大臣的种种迹象表明,他们并不信服这个新的赵王,这也在赵孝成王的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你们看不上我,我还看不上你们呢。赵孝成王元年,秦国趁赵国国丧,出兵拿下赵国的三座城。面对大兵压境,年轻的赵孝成王和太后手足无措。其实,赵国常年遭受秦国的欺凌,秦国的入侵按说是一种常态,赵国应该深谙此道,也应该有成熟的对应策略。但是此时赵国的反应却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赵王与太后并没有急着调兵遣将,布置军务来应对这一不利的局面,而是马上向齐国寻求支援。这一点其实是很值得玩味的。
当时虽然赵惠文王不在的,但是他那豪华的班底却没有什么变化。廉颇、蔺相如、赵奢、平原君、乐乘和田单都还在朝,按说这样的班底足以抵抗秦国的进攻,因为秦国只是想趁着孤儿寡母沉浸在丧父丧父的时候,狠捞一笔,根本没有想过要真的和赵国来一次决战。只要赵国派出良将,展示出分土必争的决心,秦国应该也会知难而退。但是赵王和太后并没有选择这一条高明的谋略。也许,并不是他们没有想到,而是他们根本就不想这么去做。原因就是赵王和太后根本就不信任这群旧臣。然而,赵王的这一选择,又反过来重重的伤害了这些老臣的忠心。所以,此时赵国的国君与大臣在做着不相爱但相杀的局面。
第三,除了赵王与臣下的矛盾,其实这些臣子之间的关系也很微妙。这一层还要从马服君赵奢谈起。赵奢本是管理田租的一个小官吏,后经平原君举荐,逐渐在赵国朝堂获得一席之地。在其管理赵国赋税工作期间,全国赋税公平合理,民众富足,国库充实。其在军事领域,也有这卓越的战绩。尤其在阏与之战中,其表现更为抢眼。战前赵王就是否该出兵救阏之事先是征询廉颇,乐乘两名将军的看法,二人都主张不可救,独赵奢提出“两鼠斗洞中,勇者胜”的概念。可见,当时也只有赵奢并未丧失统兵者的勇气。而廉颇、乐乘之流已经日渐迟暮,后期廉颇在长平之战中的表现也可作为佐证。但从赵王征询意见的顺序上来讲,当时廉颇、乐乘的地位是高于赵奢的。
阏与之战赵奢大败秦军,名气大盛,封马服君,与廉颇、蔺相如并列,甚至其功名已甚于二人。从赵奢的履历看来,其可称得上“文可提笔安天下,武可上马定乾坤”。这样一个人,对当时赵国以蔺相如,廉颇为首的旧的势力集团发起了冲击。此外,从种种迹象表明,这个旧的势力集团又有着平原君的影子。虽然赵奢是经平原君举荐才得以登上庙堂,但是赵奢也是一个一心效忠国家的主,将国家的利益放到最高位置。他执掌赋税工作取得良好的成绩,从中定会罪得了很多既得利益的权贵。就算平原君真的曾经赏识过赵奢这个人才,但是举荐给赵王的目的也是想继续扩容自己的政治势力。但是这次却生生的抽了自己一个耳光。没想到这个赵奢不仅没有倒向自己的怀抱,反而弄得自己的小弟们叫苦不迭。
可以说赵奢一派的崛起,分食了那些老臣的奶酪,新势力与老势力进行着角逐。而所谓的老势力似乎也不是铁板一块,廉颇、蔺相如应该算是生死之交,当属一派。而乐乘是乐毅的儿子,是从燕国逃到赵国的,属于外来户。但是他们在赵国却能得到重用,使廉颇很是不爽。其实廉 颇这个人私德不好,是很有问题的。在将相和中,他是一个鲁莽、心胸狭窄之人,而实际上他就是这么一个人。在后来,他不满意下一任赵王用乐乘替代他统领军队的决定,竟出兵打败乐乘,自己知道闯了大祸后,逃到魏国避难,而乐乘亦不知所踪。一个鲁莽的行动,使赵国损失了两员大将。所以廉颇无论是对赵奢还是对外来户乐乘,看不上眼。既然看不上眼,估计也是处处为难这些能臣。
年轻的赵孝成王,统领着这样一个表面看似强大而实际上内斗激烈的国家,赵国的未来越来越看不清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