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魏晋时期的美,人们就会发现与其他时期的不同。魏晋时期的美是男人高于女人的审美。男人讲美,女人反而不讲美。
魏晋时期男人的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为“白” 。“面若敷粉”、“肤若凝脂”、“美姿仪,面至白。”男人比美首先要比白,所谓一白遮百丑。一个男子如果不够白,那么在魏晋时期他就称不上是美男子。
有个故事叫做“傅粉何郎”。故事的主人公何郎就是三国时大名鼎鼎的名士何晏。何晏是东汉灵帝时大将军何进的孙子。他的父亲死得早,母亲尹氏因为长得好看就被曹操收纳为妾,他就成了曹操的养子。何晏长得不是一般的白,而是“面至白”,白到了极点,白到了让人怀疑的程度。因为何晏太白了,而当时的人又有搽粉的风气,所以魏明帝就怀疑了,想问他是不是搽粉搽的那么白的,但是又不好意思说,就想了一个办法,大夏天的给何晏吃热汤面,一流汗不就脱妆了吗?不就知道他到底有没有搽粉了吗?果然,大夏天的吃热汤面谁也没法不流汗啊,何晏吃完后果然大汗淋漓,就用袖子擦了擦脸,没想到,“色转皎然”,他的面色居然变得更加的皎洁明亮了。
这就是魏晋时期讲究美的第一个方面白,在魏晋时期只要你长得白,连皇帝都嫉妒羡慕你。所以这是魏晋时期的一大特色,白也就是魏晋时期审美的标准之一。
第二个方面体现在瘦,魏晋时期的男人讲究瘦,并以瘦为美。这多多少少是因为魏晋时期谈玄成风,而谈玄的人讲究一个仙风道骨,从而极力的推崇以瘦为美。有一个成语叫做“掷果盈车”,什么意思呢?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
话说西晋时有一个河南人,叫潘岳。潘岳年轻时,有一天拿着弹弓到洛阳城外游玩。姑娘们一看,这个人又白又瘦,好一个美男子。于是就争相向他丢水果,导致潘岳每天斗满载而归。这就叫“掷果盈车”,这个故事充分体现了魏晋时期人们的审美,是以男性为主。衡量美的标准也是要白,要瘦。
第三个方面则体现在病态,魏晋时期一个男人如果又白又瘦,那他就是美男子了。但如果再我几分病态,那就绝了,称得上是绝世美男子。
有一个成语叫做“看杀卫玠”,什么意思呢?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
卫玠是魏晋时期出了名的美男子,长得特别白。有一个成语叫做“看杀卫玠”,什么意思呢?这里有一个小故事。
话说公元312年六月,在都城建邺,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城里,出了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大事。有一个如花似玉的美男子看起来病殃殃的,这个男子在大街上走了一圈,立马引来无数群众围观,引来了男人们的羡慕嫉妒恨,引来了女人们的孤独寂寞冷,引来了多重目光的轮番轰炸和炙烤,结果回家之后,他就挂了。对,你没有看错,这个美男子因为被围观的太过惨烈,结果回家之后一命呜呼。这个故事的男主角叫卫玠,这个事儿贡献了一个成语,叫做“看杀卫玠”。
这就是魏晋时期所讲究的病态,病到一定程度别人看一眼就一命呜呼了。但是这是一种美,魏晋时期的男人都追求这种病态美。
魏晋时期所追求的美是不符合人类向前发展的, 这种美在现代也存在,比如偶像和人妖。
偶像是比较接近魏晋时期审美的,一个现代化表现。为什么呢?因为在偶像圈子里,男人想要成功,就得像魏晋时期一样要长得好看。而评判好看与否的标准,则是讲究白、瘦、病。
那么现代社会由谁来评判 一个男偶像是否好看么?当然是由粉丝了。那是些什么粉丝呢?当然全是些女粉丝了。所以,现代社会一大乱象,就是男偶像要长得好看才能成功。这些男偶像拼命的美白,减肥,装作病殃殃的样子。简直是和魏晋时期的审美一模一样了,是一种异化了的审美。
再说说人妖,人妖只是一定程度上与魏晋时期的审美相同。那就是外在形象方面,他们也一昧的追求白、瘦、美。但不同的是,这些人妖不是美给女人看,而是美给男人看。他们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性取向导致的审美异化。
不论是魏晋时期男人的审美,还是现代社会偶像、人妖的审美。无外乎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变得像女子一样。或者严格的来说,这是一种审美的异化。不符合大众主流审美,从而离经叛道。
在我看来,美是代表着一个时代社会生产力水平的生动体现。在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美的主题。但是人类社会的美,是会有一个正统的标准的。为什么说魏晋时期那种审美标准是异化的美呢?因为它不符合自古以来大多数人的审美标准,也就是主流的审美。
那么什么是主流的审美呢?在我看来,就男性的美来说。自人类诞生以来,因为男性特殊的生理构造,导致男性需要承担起狩猎食物,保卫家的重任。 这需要男性拥有强健的体魄,所以这就促使了男性健壮美的产生。
父亲曾经说过一句话,健壮美永远是时代的主题。我认为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因为人类存在就要发展,要发展就避免不了冲突,有冲突就面临着生存问题。当人类面临生存问题的时候,至少来说男性的健壮美就会成为时代的主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