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他人和道德发展
一、心理理论与意图
心理理论:理解他人也是人,有他们自己的心智、想法、情感、信念、愿望和感受。观点采择能力:理解他人有不同的感觉和体验。
二、道德发展
道德推理:即对是非的看法以及道德判断的积极建构。
分配公平:有关群体成员间如何公平分配物品和权利的信念。最初是基于绝对公平,逐渐发展到论功行赏,再发展到基于善意的阶段。
道德现实主义:儿童将道德看作是绝对的,皮亚杰将这个阶段称为道德现实主义。
合作的道德:儿童意识到规则是人制定的,也能被人改变的道德发展阶段。
柯尔伯格关于道德推理方法是呈现道德两难问题:很难做出明确和完全正确的抉择的问题情境。
柯尔伯格提出道德发展或是非判断的具体阶段理论,将道德发展分为三个水平:(1)前习俗水平,此时道德判断是基于个人的需要和感知;(2)习俗水平,此时道德判断会考虑社会期望和法律;(3)后习俗水平,此时道德判断是基于抽象、更人性化的公平原则,这些原则未必受制于法律。
三、道德判断、社会习俗和个人选择
1.道德与习俗维度
2.对教师的启示
首先,建立相互尊重、彼此温暖,且能公平、一致地执行规则的集体是非常重要的。其次,教师应针对不同维度——道德维度或习俗维度,对学生的行为作出恰当的反应。
四、道德推理的多样性
五、道德行为:攻击与作弊
影响道德行为的三个重要因素是模仿、内化和自我概念。
第五节 个性与社会性发展对教师的启示
埃里克森和布朗芬布伦纳都强调个体会受到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其核心观点:
(1)父母离异的学生能从权威型教师那儿获益。(2)对学生来说,自我概念随时间在不断分化。(3)对所有学生来说,整合自己关于职业、宗教、种族或民族、性别角色以及社会的联系等方面的决定,最终形成一个有意义的同一性——这个过程是极具挑战性的。教师能够促进学生同一性的发展。(4)对学生来说,被同伴拒绝都会受到伤害。很多学生需要指导以帮助他们发展社交能力,更准确地理解他人的意图,更好地处理冲突以及应对攻击行为。教师可以提供这样的指导。(5)当学习压力大、学习负担很重且作弊被抓住的概率很小时,多数学生会作弊。这就需要教师和学校共同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