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学习之道》读书笔记——组块构建与避免能力错觉

《学习之道》读书笔记——组块构建与避免能力错觉

作者: 胡恼火 | 来源:发表于2018-11-13 15:39 被阅读0次

    一、记忆痕迹(memory trace)

    记忆痕迹:解释记忆印象之保持的假设机制;根据脑神经生理学方面的研究,神经元可以有新的联结或新的网络作为一种新的经验的结果而形成,并假定新的网络一旦形成就会持续下去;即心理表征。

    举例:在学习语言的阶段,当母亲说,“叫‘妈妈’”,你就鹦鹉学舌般的叫她妈妈,你的神经元被激活,并发放信号点亮它下游的神经元,整条环路都在闪闪发光。这一声妈妈和母亲的笑脸关联在一起,不断加固。这条被激活的神经环路就是一条记忆痕迹。

    专注的练习和重复是创造记忆痕迹的过程。


    二、组块(chunks)

    组块是根据意义将信息碎片组成的集合。

    举例:把字母p,o和p连在一起,组成一个有意义的、便于记忆的组块——单词pop。在pop这样一个简单的组块下,是神经元之间的琴瑟和鸣,它们通过相互配合形成了和谐一致的音调。

    不管是名词缩写,想法,还是概念,都依赖于复杂的神经活动,将我们简化而抽象的思维组块捆绑在一起。思维组块是绝大多数科学、文学和文艺知识的构成基础。

    构成组块的基本步骤:

    1、把注意力集中在需要组块的信息上。

    着手开始学习新东西,既要创造新的神经模型,也要把新模型和遍布大脑各处的既有模型联结在一起。

    开着电视当背景音,或是几分钟就查查手机电脑上的信息回复一下,你就别想构建组块了,因为大脑根本没有真正专注于此。(这是现代人的通病)

    2、理解;要把基本概念打包成组块,首先要理解这个基本概念。

    暂时只要求基本理解,即合成信息得出关键要义就好。理解力就像强力胶,能把基础的记忆痕迹黏合在一起。它铺展出各种各样的痕迹路径,将记忆痕迹联结出来。

    3、获取背景信息。你所看到的将不仅是如何进行组块,还有何时何地使用它们。

    背景信息意味着跳出初始问题,用更宽广的视角看问题。在相关或不相关的问题上反复推敲、练习,使你不仅能了解组块的用武之地,也能清楚它何时排不上用场。

    学习活动的发生包括“以上至下、从下至上”两个方向,如下图所示。从下至上的组块过程,是指学习过程中的练习和重复可以帮助建立和加固每个组块。从上至下“纵览全局”的过程,能让你看到知识在宏观图景中的位置。背景知识正是两个过程的交汇之处,意味着学会因地制宜地做出选择。

    3、能力错觉(illusions of competence)

    能力错觉:当书本(或笔记)摆在眼前时,大脑会产生错觉,以为学习材料也同样存入了大脑。

    举例:划重点和标下画线一定要谨慎,否则不仅会效率低下,还会被误导。画线的动作会让你欺骗自己大脑在工作,其实只是手在动而已。做标记前,要先训练自己找到主要观点,并把所作标记数量降到最少——一句话,最多不超过一个自然段,在留白区域记下总结好的关键概念也是个好办法。

    在学习过程中回想——让大脑提取关键概念,而非通过重复阅读被动地获取知识,将让你更加集中高效地利用时间。利用重复间隔中进行的回想,训练大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习之道》读书笔记——组块构建与避免能力错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ohl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