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简直成了祥林嫂,动不动就抱怨学校,埋怨孩子,突然有一天,说着说着,脑子里冒出个声音——你这是在推卸责任!
接下来就如从梦中醒来一般,我再也没法“堂而皇之”地抱怨了。事情明摆着嘛,既然觉得体制教育不好,干嘛不为孩子选择更符合他天性的教育?没有勇气放弃体制教育,为孩子选择与众不同的成长路径,又不肯接纳现状,采取有效的方式去面对,就只能借抱怨宣泄心中的焦虑,释放无助感了。对孩子的埋怨也是如此,说来说去是自己心里没底,没有足够的智慧去化解问题,只能借抱怨来推卸责任,置自己于受害的位置,以获得虚假的心理满足——反正不是我的错。
抱怨不但削弱了我面对现实,理性思考的能力,还让我面目可憎,一点都不快乐。
刚刚好李笑来老师本周的主题就是抱怨——他说,这是我们最应该戒掉的恶习。
当我们遇到麻烦,遇到不顺利的时候,能解决就解决(能力),解决不了就承受(坚韧),这才是正确的态度,抱怨只能用来向别人展示自己的无能而已。
一句话砸到了我心头上——抱怨真的是无能、无奈的表现而已。
笑来老师说:“抱怨是这个世界里最强的负能量,它会让一个人变得令人生厌,令人厌倦,它会让一个人失去挣扎的能力,失去承受的坚韧。抱怨的害处,不仅仅在于浪费时间,暴露自己的无能,真正的害处在于它会让你不由自主地放弃挣扎。”
抱怨最大的坏处在于——它不解决任何问题,却像麻醉剂一般,松懈掉正面问题的努力,满足于对问题本身的沉溺。
不论是我们的注意力还是时间,都是非常有限的资源,在抱怨上多花一份时间,就等于少了一份时间去解决问题。
抱怨的可怕之处还在于它“总是悄无声息地潜入你的生活,然后慢慢地腐蚀你,不易觉察”,爱抱怨的人,往往是不自知的,否则也不会沉溺其中。而对他人的抱怨,我们会相对敏感一些,毕竟爱抱怨的人,自带满满的负能量,让人本能地想敬而远之。所以,不妨以他人为镜,反观自己,建立起抱怨提醒机制,一旦开启了抱怨模式,马上警醒并停下来。对身边那些不停抱怨的人,也设立一个弹窗机制,保护自己不被卷进去共舞。
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这才是我们生活幸福的前提。
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
Q1:我们时常将自己的价值,寄托在别人的评价体系中,一旦得不到认可,就会各种抱怨和委屈,如何化解呢?
就像人经历过好运,也要试着容纳坏运气的存在一样,正确的心态是——做事情是因为这件事应该做,而且对自己有帮助,而不是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可。索性把别人的认可当作额外赠送的,有很好,没有也是自然。
Q2:大部分家长都有这样的抱怨——自从有了孩子,自己的时间几乎没有了,如何面对这种抱怨?
其实这样想很容易掉入陷阱里,多了一重身份,自然也伴随着相应多出来的责任和时间投入,但是与此同时也收获了同等的幸福和快乐,这两点永远同时存在。
很多时候,没有自己的时间是为自己的碌碌无为找借口,我们要做的是停止抱怨,承担责任,不要遗传给孩子抱怨的模式。
之前我有一个觉察,当孩子犯错误,让我焦虑和生气时,我会在他面前叹气,表达对他的失望,试图激发他的内疚并主动改正。其实,这是一种隐蔽的抱怨,直到有一天,我发现孩子也在叹气,看问题负面悲观,才猛地惊醒,我没有正面解决问题,而是把抱怨模式传递给了孩子。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人类有非常强的适应能力,如果长期处于消极抱怨的环境,人们也会逐渐适应,成为其中的一员。
抱怨是可以上瘾的,尤其是周围有人“愿意”听你抱怨或者我们希望通过抱怨来达到某种目的时,更容易掉进抱怨的坑里。时间久了,抱怨就会强有力地将我们塑造成所抱怨的状态,成为悲惨的人。
珍爱生命,远离抱怨和抱怨之人!
戒除抱怨就像学习任何一项新技能一样,都需要一定的刻意练习。
你越是纠结于一个问题,不停地抱怨,其实就是在埋怨自己没能力解决它。这不是你的错,谁都有暂时能力不够,被困在原地的情景。重要是是先去接受它。与其浪费在抱怨上,不如用这个时间去提升自己的能力。等能力够了,问题自然就得到解决了。
我们的大脑无法同时专注于两件事,一旦你开始让自己行动起来,那些抱怨就自然被你排除在外了。更何况某些问题在你意识到的时候,可能就已经解决了一半了。就像开始记录抱怨的次数时,抱怨反倒不那么多了。
不抱怨的世界,无非要求我们对自己负起责任,一步步提升解决问题以及接受问题的能力,这看起来很难,但绝对值得尝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