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舒城周瑜(《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为“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我们首先想到的就可能是《三国演义》中的那个心胸狭窄的一介武夫。其实大错特错矣!
历史上真实的周瑜是个气度恢宏、虚怀若谷、情深义重的大丈夫,是位多才多艺、风流倜傥的音乐家,是个温柔体贴、举案齐眉、的好夫君,是个冷静自信、文武兼备、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据陈寿的《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记载,周瑜是一个“性度恢廓”之人。孙权对周瑜的评价是:“雄烈,胆略兼人”;吕蒙对周瑜更是推崇备至,说他和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老将程普“颇以年长,数陵侮瑜。瑜折节容下,终不与校普后自敬服而亲重之,乃告人曰‘: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时人以其谦让服人如此”。可见周瑜的宽容大度是为人所公认的。
《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写道:“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若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可想而知,当时人们是如何崇拜周瑜这位“明星”。
裴松之注《江表传》记载:“策从容戏瑜曰:‘乔公二女虽流离,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周瑜和小乔两人对这桩婚事都是极为满意,夫妻二人感情非常和谐。
史学家陈寿称赞其:“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
但是因为罗贯中“尊刘抑吴贬曹”,所以周瑜就成了文学形象的不幸者。虽然清代章学诚认为《三国志演义》是“七分事实,三分虚构”,虽然现在的一些研究给了周瑜正确评价,包括一些影视剧,也亮化了周瑜。但是,由于《三国演义》的深远影响,周瑜还是可能被人误解。
其实我们阅读《三国演义》时,如果换个角度解读,也会有惊人的发现:即使作者将周瑜作为孔明的陪衬者,但是因为周瑜的耀眼灿烂,所以罗贯中也不得不从正面或侧面记述周瑜的伟大卓越。
1、第一印象
周瑜一出场,就给了“资质风流,仪容秀丽”之貌,周瑜的不凡之态便跃然纸上。“策视其人,乃庐江舒城人,姓周,名瑜,字公瑾。”瑜曰:“某愿施犬马之力,共图大事。”而“策喜曰:‘吾得公瑾,大事谐矣!’” 同时,周瑜又向孙策推荐了张昭、张紘。这一视一问一答一荐,足以把一位“羽扇纶巾”的周郎尽显在读者眼前。
2、赤壁之战前,决赛准备
赤壁之战前,对周瑜的直面描写主要有:周瑜协助孙策开拓江东基地(第15回)。劝孙权拒绝送子为质,并率领东吴大军征讨江夏,歼灭黄祖(第38回、第39回)。但笔者认为这还不是主要的,最主要的我们完全可以这样理解:在赤壁之战前尽显风流的那些“选手”——已经死去的许攸、郭嘉、吕布等和还活在的曹操、刘备、程昱、关羽、张飞、于禁、张颌、徐晃等,经过无数次“海选”“预赛”“复赛”之后,胜出者才来到赤壁这个大舞台上“决赛”。浪花淘尽英雄,在这场决赛中,最终胜者才是真正的杰出的枭雄。赤壁大战前,曹操困陶谦、击张绣、战袁术、斩吕布、破袁绍、降刘琮,几乎没有谁能与他抗衡,但在赤壁中遇到了周瑜,曹操这个颇以善战自负的枭雄就显得手忙脚乱,处处被动,难以应付。他也不是周瑜的最大陪衬者吗?而且是史实上的陪衬者,不是文人虚构的!
3、赤壁之战,尽显风流
可以说赤壁之战,是周瑜胆略识见、军事才华的全景式的综合展示。当时周瑜33岁,年轻英俊、指挥若定。赤壁大捷,奠定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基础。在赤壁之战中,周瑜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军事预测、临阵指挥、战略战术以及善于博采众议、果断决策的胸怀,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赤壁之战前,东吴集团内部出现了降与战的分歧。周瑜回来后首先是稳定军心,以免引起不必要的争端。其实周瑜早已决心与曹两立,在鄱阳湖星夜赶回柴桑郡,见鲁肃时就说“子敬休忧,瑜自有主张”。堂上议事时,周瑜明确“操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并指出曹操此举已犯四忌,“将军擒曹,正在今日。”“臣为将军决一血战,万死不辞。”(第44回)。周瑜的分析,也是激励和鼓励了孙权,于是孙权决计抗曹(第44回;第45回至50回)。于是蒋干中计、苦肉计、诈降计、连环计、纵火计,计计相扣,计计直插曹操的心窝。周瑜作为吴军统帅,在众寡悬殊的条件下,打得曹操狼狈不堪。“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真可谓尽显风流!
4、赤壁之战后,鞠躬尽瘁
南郡一战,周瑜初战惨败,但他并未放弃,而是在惨败的情况下调整部署,以诈死计来诱曹仁劫寨,最终大获全胜。充分显示了周瑜处变不惊的大将风范。周瑜说:“大丈夫既食君禄,当死战场,以马革裹尸还幸也!岂可为我一人,而废国家大事乎?”(第51回)后来,周瑜以实际行动来实现自己的诺言,周瑜为了替吴国打开局面,“报知己之恩”。不顾受伤的身体,直至最后病死战场,年仅三十六岁。“吾非不欲尽忠报国,奈天命已绝矣。”(第57回)。孙权称帝时还都念念不忘吴国功臣周瑜:“孤非公瑾,不帝矣。”我们习惯用“鞠躬尽瘁”来形容诸葛亮,这个词难道不适用周瑜?
5、正确看待周瑜对孔明的“嫉妒”
《三国》在写周瑜在与诸葛亮交锋时,多次提到周瑜因为嫉妒诸葛亮而想置孔明于死地。是这样吗?又为何呢?
首先在史实上,赤壁之战时,诸葛亮才27岁,周瑜已34岁了,三国史籍中根本找不到诸葛亮具体指挥赤壁之战及与周瑜交往的蛛丝马迹,周瑜也没有必要容不下一个比他小7岁、官职地位比他远低的初出茅庐的诸葛亮。
仅就《三国演义》来看,这也并不是单纯的疾贤妒能。第一,应该说,周瑜是欣赏孔明,如让诸葛谨去劝诸葛亮来事吴就是明证。第二,周瑜从东吴利益出发来权衡孔明的,认为孔明在蜀必为东吴祸根,诸葛亮对吴危险性巨大。降不了,最好的办法只能是先斩为净,以免后患。若非说周瑜忌妒心强,那只能说他忌孔明之才不能为东吴所用。这忌妒可不是小人的疾贤妒能,而是为国为君着想的一种赤诚。
6、不居功自傲
周瑜很谦虚,这一点对具有经天纬地之才的人来说实在难得。在与孙策和孙权的对话中,周瑜都是用“犬马之力”来比作自己。而称二张却有“经天纬地之才”,之后又谦虚地荐鲁肃“瑜不才,恐负倚托之重,愿荐一人以辅将军”“此人有胸怀韬略,腹隐机谋。”(第29回)。即使罗贯中也用别人之口来证明一个了不起的周瑜。孙策“吾得公瑾,大事谐矣!”(第15回)“外事不决可问周瑜。”(第29回)。孙权“公瑾已回,吾无忧矣。”(第29回),周瑜激励孙权抗曹时,权抚瑜背曰:“公瑾此言,足释吾疑。子布无谋,深失孤望;独卿与子敬,与孤同心耳。”吴主如此器重周瑜,但是周瑜从来就不居功自傲。比较一下,许攸献计立功便可以骄傲地直呼曹操“阿瞒”(第33回),结果惹来杀身之祸。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却因骄傲而败走麦城。而周瑜却一直谦虚、不居功自傲,尽心为吴主效力,其人品实在可贵难得。
7、对爱情的专一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因为苏轼的这一名句,周郎和小乔的爱情而令人羡慕,名垂千古。其实也的确如此。相对于曹操的情色,相对于刘备的“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周瑜是个不折不扣的好丈夫!试想周瑜以当时的地位和威望,三妻四妾不在话下。但是周瑜和小乔忠贞不二。现在有学者研究认为,周瑜的光环从小就影响着孙尚香,致使长大后的孙尚香一直苦恋着周瑜,甚至大胆地向周瑜表白爱意。但是周瑜只是把孙尚香看做妹妹。孙尚香由爱转恨,导致她后来委身嫁给刘备,也有“报复”周瑜的嫌疑。(我们知道刘备和孙尚香一直不美满。)
据说周瑜逝世后,小乔为周瑜守墓14载。夫妻情深,由于长期的思念和抑郁,小乔36岁那年,也是追随周瑜而去。红花陨落,万古流芳!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无论后人怎样看待周瑜,但是有一点必须强调:翻开正史,周瑜是作为正面人物出现的,也正如他的字,公瑾,美如白玉,完美无瑕。周瑜是中国历史上青年统帅的代名词,他的一切都那么早。他少年得志,追随孙策,开拓江东基业,24岁拜中郎将,30岁统帅水军治国,34岁取得赤壁之战胜利,但是,年仅36岁时,却不幸在取蜀途中的巴丘病故。36岁,正是风华正茂之时,正是建功立业之时,正是把理想付诸实施之时。但一颗巨星却遗憾的陨落了。他的生命灿烂如电,美丽如玉——无瑕之玉!
大乔、小乔(选自清《芥子园画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