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那些没有完成的事,我们记得更清楚;一幅没有拼完的拼图,总让人难以忘怀……
若不受到外力的作用,一切物体总倾向于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题记
1.
我是一个活在过去的人。
—你那个朋友,怎么不爱说话啊?
—哈哈,她是那种慢热的人。
上面这段对话发生在2015年8月底,高一入学军训。
当时我刚进高中,人生地不熟,好在幸运地发现某个曾经的旧相识竟也读这学校,于是乎巴巴地找到她,跟在她身后当她的跟屁虫。
某天晚上,我和她相约去吃宵夜,在卖东西的地方,碰见了一个男生,是她的好朋友。两人见到彼此都很高兴,开始滔滔不绝地聊起了天,留下我这个“外人”在旁边,捧着一碗泡面尴尬得不知所措,弱小可怜又无助。
注意到了我这个对着康师傅方便面发呆的陌生人,那男孩问我那旧相识:“你这个朋友怎么不说话?”
她笑了,拍着我的肩膀对那男孩说:“她就这样,慢热!”
已经是五年前的事了。当年我并没有把这句话放心上,可后来回过头才发现,许多事情,已经在那时候注定。
2.
高一那年,我始终对某件事耿耿于怀
那就是:
明明好多初中同学都在3班,凭什么就我偏偏分到了4班?
一班之差,好比天涯海角。
前面提到过,我是个慢热的人。从初次认识一群人,到熟悉,再到成为朋友,需要一年半到两年时间。
好不容易初中花了三年和同学熟识,结果高中分班的阴差阳错,三年积累,九千多个日夜的心血,一夜之间,付之东流!
所以,在全然陌生的高中班级里,至少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我该怎么办?!
这是当年除了作业太难不会做外,最困扰我的问题。
顺便一提,直到高一上学期结束分班考试,还有至少七成左右的同学,我从未和他们说过哪怕一句话。
再顺便,我还有个极其羞耻的记录,那就是,在开学头两个月,午休时,由于没人搭理我,所以我都是……自己在心里和自己说话,甚至有时候还自言自语到兴奋起来,搞得午觉都没睡好。
真是的,一个大活人居然混到这种地步……拜托搞点阳间的玩意吧,变态!
虽然只是冰山一角,但由此可以想象,那会的我过得是多么凄惨,男人看了沉默,女人听了流泪。
对此我也不是没做出过补救。当年的我,选择绕了好大个弯,从一楼上到二楼,跑到7班,去找某个初中关系还算不错的女同学和她玩。
这是我唯一的慰籍了。
我现在依然记得那些日子,我和她在晚自习前的休息时间,绕着学校一圈圈走,聊同学,聊老师,聊看过的有趣动漫……夕阳的光打在路面上,将我们的影子拉得无限长,那场景是这么的美。
夕阳无限好。
可惜近黄昏。
我曾经天真地以为这样的日子可以无限持续下去,我可以一直一直找她,哪怕在原班级没有任何朋友也无所谓。
但是我忘了,朋友会有新的朋友。
具体过程已经记不得了,也忘了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
是她和班上的同学说说笑笑好不愉快,而我在旁边根本插不上话的时候吗?
是我们不再一起走过晚霞中的校园的时候吗?
是我请求中午去她租的公寓睡一觉,她的眼神里闪过淡淡的不耐烦的时候吗?
……
哎,那么久远的事情,我怎么可能记得清楚?
只记得,最后的结局是,我和她渐行渐远,再也没有来往,甚至在路上碰见彼此也不会打招呼,仿佛陌生人。
直到今天,我依然记得她的名字,她的相貌,她当年和我度过的点点滴滴……
但是,反过来,她记得我吗?她还记得自己的生命里曾经出现过这么一个女孩吗?
我不敢肯定,也不愿意去想。
我的回忆很少,所以我记得很多;别人的回忆很多,能分配到每件事情上的记忆却很少。
这就是记忆与回忆的反变关系,一种悖论,一种悲剧……
3.
那不是唯一的遗憾,甚至不是最让我意难平的遗憾。这种无解的轮回,重复了很多遍,多到我难以计数……
悲剧总比喜剧更震撼,也许这就是我没事老想着回忆的原因?
初中回忆小学,高中回忆初中,大学回忆高中……
我在回忆里等你,但你却不愿意一直留在回忆迎接我。
如果没有外力作用,物体将永远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质量越大,惯性越大……所以,到底是多么深的遗憾,才能堆积出如此庞大的质量,让我老是沉浸于回忆的惯性里步履不前?
某位颇具人气的青春小说作家在接受采访时说:“我这辈子会永远、坚持写高中的故事。”
对此,有人不懈地评论:
呵呵,几十岁的人了,还纠结于那点青春期的破事不放,格局有限,注定成不了大气候。
当初看到这个评论后,我冷汗直冒。原来沉湎于过去,是那么恶心又猥琐,让人看不起的事情吗?就像那种人到晚年一事无成,只会在茶余饭后捋着胡子对晚辈们吹牛:想当年,我可是多么多么英勇balabala……的老头,孩子们不想理他,大人们对他避之犹恐不及……
这就是我很久以来一直不敢提起这茬的原因。我不想变成那种懦弱失败的人,哪怕事实上我确实如此。
关系总是在中途戛然而止,时间到了,大家收拾好行李各奔东西……那些半途而废的往事,郁结在心里,拴上了一个打不开的死结,仿佛那种缺了几块的拼图。
没有拼完的拼图总会让人记很久,未完成的事总成人心上的一块疤……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蔡格尼克效应。举例说明的话,就是初恋永远白月光意难平,童年喜欢的事物永远会有美化滤镜加成。
如此的难以忘怀,引得无数人孜孜不倦甚至穷尽一生地去追求……然而,那极可能只是个错觉,所谓美好,说不定只是记忆的加成罢了。
高考前夕,同桌眼睛亮亮地向我提议:一起拍张纪念合照吧!
我淡淡地回绝:不要
她不甘心,问,为什么呀?这是珍贵的回忆,以后老了想起当年的事,多么美好……
我再次淡定地打断她:并没有多美好,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不过是一种和视错觉类似的记忆错觉罢了,不值得这么矫情。
真是帅气的发言呢!然而最后陷入回忆的居然是当时信誓旦旦拒绝的我自己,该说是一种报应吗?
不过正是当初说了那种话,让我不敢去想:
如果,真的把那块缺失的拼图拼上……会怎么样?
真的,所有美好会轰然倒塌,消失不见,像是童话里的美人鱼泡沫?
旧的美好化为乌有,新的美好尚且遥遥无期……
届时,我该怎么办呢?
于是,我终究还是犹豫了,放下了握着最后一块拼图的手。够了,我别无选择,只能让遗憾的子弹继续在惯性的作用下飞一会,再飞一会,继续飞一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