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常情况下,对身体某个部位着重表述的时候会引起人好奇,如我本文标题“右耳”,耳朵不都是两个吗,怎么《左耳》就成名了,右耳就出不了名?只因“左耳”被赋予了故事?
大多人谈到大脑的时候,也会觉得左脑比右脑会高大尚,究竟大脑调用哪个脑去思考会聪明,尚且只是科学研究表明……
在写文的时候,“左心姑娘”的表述可能永远占了多数,可整篇去塑造一个“右心姑娘”,文章的看点会瞬间上涨,读者会觉得很别致呀!
似乎在人们印象里,不一样就代表着一种叫倔强,不一样就代表着一种弱小,不一样就该有一种异能。所以别致的人,往往更具吸引力。
今天观看小程序中微信创客首秀直播,观看人数3.7w。其中《左耳》作者饶雪漫谈如何去塑造一个人物:
先要想写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然后想着怎么把人物装进去,当然了究竟故事先行还是人先行没有定论,人先行也可,重点在于自己。
《左耳》本身是没有2的,但因为太畅销,所以被要求写2,作者害怕还会被要求写3.所以你会发现在《左耳2》中一直在死人。
主持人谈创作的热情如何保持,雪漫老师说:“你不知道我永远17岁吗?”
今天听到了些新的零散知识,写作应该是一件比较自由的事情,不能被其他东西所捆绑。对作品的执着和爱护,很多人甚至因为饶雪漫,不断写一些故事。对待作品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护,因为有留白,所以要刻意不断去记录自己,或者自己最爱的人。
不能匆忙的去完成一个作品。
今天还认识了夜听的刘筱,他竟人气爆炸。让我惊讶的是“夜听”有3000w粉丝听众,我不惊又吃起了瓜。
什么样的阅读更好?
网络阅读还是传统阅读,其实只要去读就好了,哪怕每天五分钟。
虽然我读书很慢,甚至我领略到的方法欠缺,我是去了解这本书的故事情节,还是目的是去学作者修缮人物和故事的本领,拿起书本的我每次都是敬畏的,有了敬畏反倒会有些许压抑,读完一本书我最怕的感觉就是“空”。
其实阅读本身也是一种治愈。至少我没有听过说哪一个人因为读书多而变得异常抓狂。前行路漫漫,焦虑不如行动,行动贵在坚持,愿路过的人都能遇到更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