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不想写,把两年前我发在老家公众号上的,一篇关于农村发展状况的文章,节选一部分放在这里。因为农村的发展有许多相似之处,或许你的、他的老家也是这样。
建议对农村不感兴趣的文友免看,文章是两年前的,很多想法不成熟,我也没更改。感兴趣的欢迎探讨!《老家的深秋》
一、老家的现状
现在的老家,田地闲置、林园荒废、老屋坍塌的景象随处可见。进山的路找不到了,耕牛基本看不见了,就连猪、狗也越来越少了。平时很少见到壮劳力,用老家人的话说就是几个塆儿的人加起来都杀不死一头年猪。
特别是在夏天野草疯长和冬天草木凋零的时候,老家总会给人一种日益凋敝、草进人退的感觉。甚至有时会冒出一些悲观的想法,多年以后老家会不会消失在一片陌生的山林里,什么都看不见。
二、现状的成因
上面是老家给人最直观的印象,冷清、荒凉。老家近十几年发展缓慢,个别孤村已近于停滞。
造成这种局面的最直接原因就是老家人口(包括劳动力)大量流出。一个地方有人就有生产、消费;有人就有生机、活力。家也一样,这也是农村老辈人心心念念的人丁兴旺吧!
我把老家的人口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留守的;第二类是长年在外打工、经商,在老家还有家的;第三类是在城镇安家落户,老家的家已废弃的。
就最近十几年而言,留守人口对老家的发展贡献最大,但同时又是最弱的一类,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
而流出的第二、三类人口中,第三类是最有本事、读书最多的,也是老家人眼中最有出息的,但同时也是对老家贡献最小、与老家渐行渐远的。有的十年八年都不曾回老家一次。
第二类人口是相对有活力、有能力的,对老家的贡献也大,但近几年贡献越来越小。早年在外面打工挣钱回老家花,修房屋置家业;现在攒钱在城里花,买商品房,孩子在城镇上学。
三、老家的变化
老家随着人口流出,生产力发生巨大的变化,生产关系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传统的农村互助合作模式被一切劳动以货币计量所取代。现在农村不光是犁田、栽秧等农事劳动要付钱,就连红白喜事帮忙都要酬谢,以后也可能会明码标价。农村劳动力越来越稀缺,自然也就越来越珍贵。农产品也一样,像土鸡、土猪肉等,物以稀为贵。
紧接着就是农村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发生变化。农村传统的家族文化、乡土文化正在走向没落。一些靠人多吸眼球的大众娱乐和仪式越来越少,一些丢不掉的习俗、仪式越来越简化。简单说就是“热闹儿”越来越少。
小时候过年各村组织舞龙舞狮队,相互比拼,现在农村很少见。小时候家有喜事,要“报喜”、“接客”,一路挨村奔走相告,跟“奥运圣火”传递一样热闹;红白喜事要张罗好几天。现在像结婚这样的大事,有的在饭店里用一顿饭就草草解决了,送礼可以直接微信转账。
家族文化以及价值观就不细说了,从家族互助、守望相助、借物借钱等事情上都能看得出来。
四、变化的原因
老家的现状及变化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也是正常的、必然的。最直接、客观的原因是老家人口大量流出。人口流出的同时引入了外界的思想观念,加速了农村传统思想文化的消亡。即使人口全部回流,老家也回不到我们记忆中的那个老家,但可以变得更美好。社会是在向前发展的。
当然,也有人把农村发展缓慢的原因归结为基层政府不作为。我想说的是,没有人,怎么去作为?人气散了、人心散了,不是说聚就能聚起来的。农村的事儿现在还有多少人关心?基层公务人员的所作所为还有多少人去监督、点赞?有哪几个村干部,有哪几个乡村教师,估计很多人都不知道。
五、人口流出的原因
那么人口有没有大量回流的可能呢?这得从“大势”说起。目前的老家就有点像我们常说的“大势已去”,或者说是“大势所趋”。探讨“大势”,我们先从人口流出的深层原因剖析。
自2000年之后,农村人口大量流出可大致归纳为三方面原因。一方面是科技进步推动社会快速发展。随着农村电气化的广泛应用以及交通、物流、通信条件的改善,加强了农村与外界的联系,摆脱了许多传统观念的束缚,为农村人口流出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同时加速了农村传统手工业、服务业的消亡或升级,释放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像以前走村碾米的、串户剃头的、拉毛驴板车的、乡村开小卖铺的、石匠、篾匠等等,早就没有了。
二方面是国家政策主导。首先,农产品价格长期低廉,农村物价又快速增长,导致传统务农工作的收入不够农村家庭正常支出(农民破产)。这是由多重因素造成的,在这儿就不细说了。
其次,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工厂、建筑和城市服务行业需要大量的农民工,为农村人口流出提供了接纳地。
再次,国家人口流动政策和户籍制度的逐步放宽,以及城市对农民工的身份认同、保护和鼓励措施逐步完善为农村人口流出排除了障碍,提供了保障。最后,国家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为农村人口流出提供了落脚点和着力点。
三方面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说直白点就是:我就想过好点,我就想折腾。这可从“一旦箩筐下江南”和“将军摇篮大别山”(全国十大将军县,大别山区就占四个)中慢慢体会。
这里面有豫南人的勇敢、能吃苦和敢冒险的精神体现。当然,也有人不愿意出去打工,可能是亲情割舍不下,也可能是不愿意看人脸色,还有可能是就想在老家折腾。
人口流出还有其它方面的原因,比如说上学、参军等等,在这里就不讨论了。归根结底就是:外面比老家钱好挣,所以就都外出挣钱。还可以归结为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先进的生产方式淘汰了农村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
六、老家人口回流问题
我们从以上三个方面倒推,探讨人口回流的问题。
从科技推动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首先,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及物流业的深入发展,农产品能更便捷更高效更精准地走进真正有需求的消费者手中,减少了中间盘剥环节,避免了盲目过剩生产。
其次,随着人工智能及信息化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未来农村的生产方式会更先进更经济更专业,生产效率也会更高;再次、随着工业自动化、机器人的大量投入使用,工厂及城市服务行业淘汰大量的农民工。
最后,随着虚拟现实技术、智慧农村的广泛推广,农村远程医疗、远程教育、远程购物和对外直播会使农村和城市进一步融合,在生活便利方面做到城乡无差别。
从国家政策主导的角度看。首先,农村大量的资源闲置,国家肯定会想办法开发,只是在等时机成熟。对于国家来说,如果把城市比作大脑,那么农村就是心、肺;城市是面子,农村就是里子;农村和城市一样重要。像豫北平原地带,农村已发展得很快很好,我们豫南是山区,时间上会晚一些。
其次,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致使城市资源过载,引发多重矛盾,政府也会想方设法让部分农民工回流,就像许多之前在北京做小生意的现在都撤离了一样。国家要是想让你回流,有一万种手段。
再次,城市化进程推进到一定程度就会停下来,许多相应的产业也容不下那么多农民工了,国家和城市也没有需要和必要挽留农民工。
最后,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对绿色食品的追求,农村的绿色有机食品的市场会越来越大。另外,中国人口的老龄化会对农村养老产业的依赖越来越大。在农村养老,环境又好,成本还低。
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角度看。城里的劳动力需求下降,竞争就越激烈,钱越来越难挣,却越来越不经花。同时农村的劳动力价格上涨,收入提高,生活条件向好。那么很多人就会自愿回老家或被迫回老家。再说直白点就是城市通过收入不涨但生活成本不断攀升来淘汰过剩的农民工,使其破产,最终只留下有一技之长或核心本领的部分农民工。在城里买了房子的也不一定能生存得下去。
从上面三个方面看,农民工回流是必然的,只是时间的问题。什么时候回来,这个不好说,其实有的人已经回来了。那些回乡创业的,都是先行者。有的人因为相信,所以看见;有的人因为看见,才敢相信。鲁迅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想说,其实地上有很多路,长时间没人走,也就找不到路了。
《老家的午后》
网友评论